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除了中国-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

我国作为最大的VC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的四大VC生产企业: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和江山制药,产能合计8.2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68%。高峰时期国内有28家VC生产商,后来经过市场整合,国内形成了 石家庄制药、华北制药、江山制药和东北药“四大VC巨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C(VC)的生产与出口国,我国四大VC巨头的生产能力加起来可以满足全球VC市场一半的需求。

维生素概念股一览:

浙江医药:浙江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是国家维生素、抗耐药菌抗生素、喹诺酮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公司形成了脂溶性维生素,类维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耐药抗生素等系列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维生素E产量国内最大,为全球第二大生产商;天然维生素E产量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大生产商。 广济药业:广济药业是中国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主导产品核黄素(即维生素B2)得以做强做大,产、销量居世界第一,树立起民族VB工业的强势品牌。核黄素高产菌株工业化大生产技术获国家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专家评定为“国际首创”技术。

新和成:新和成是国内维生素巨头,公司主导产品维生素E、维生素A及乙氧甲叉的产销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公司已成为世界四大维生素生产企业之一,全国大型的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企业。 “新和成NHU”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NHU牌饲料级维生素为中国名牌产品。 华北制药:华北制药是我国最大的制药企业,公司的维生素C顺利通过世界最大食品制造商审计,成为其合格供应商,其中青霉素、链霉素、6-APA、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维生素B12等品种的产销量居国内领先。

东北制药(加入自选股,参加模拟炒股):东北制药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以化学合成为主、兼有生物发酵和制剂产品的综合性制药工业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医药产品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单条万吨级维生素C生产线以及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化学合成黄连素等产品,硫糖铝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三个产品顺利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检查。公司在维生素C生产过程中从发酵、提取、转化、精制等流程着手,大胆进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创新,自发研制了两步发酵法和碱转化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

鑫富药业:鑫富药业是一家高科技上市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维生素B5生产供应商,国内唯一的维生素原B5生产企业。公司重点发展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全生物降解新材料、环保节能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产品70%销往欧美国家和东南亚地区。 兄弟科技:兄弟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K3供应商,公司为进一步完善在维生素领域的产品结构,同时满足自身生产维生素K3所需原材料之一烟酰胺的供应,拟采用当前先进的工艺技术,建设年产1万吨烟酰胺项目,项目总投资规划为1.96亿元。

金达威:金达威主是行业内知名的食品营养强化剂、饲料添加剂生产厂家之一。

医药行业发展前途大嘛?

中国生产肽的十大公司有:华北制药、长春高新、海正药业、双鹭药业、通化东宝、丽珠集团、天士力、信立泰、复星医药、通化金马。

1、华北制药:华北制药是中国最大的化学制药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制剂、生物制品、保健品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完整的肽类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产品涵盖多肽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2、长春高新:长春高新是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主要从事生物制品、中成药、化学药品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丰富的肽类药物产品线,包括多肽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3、海正药业:海正药业是一家以研发为核心的综合性制药企业,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制剂、生物制品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丰富的肽类药物产品线,包括多肽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4、双鹭药业:双鹭药业是一家以研发为核心的生物制药企业,主要从事生物制品、化学原料药、中成药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5、通化东宝:通化东宝是一家以生产糖尿病药物为主的制药企业,同时也生产多肽类药物,包括多肽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6、丽珠医药:丽珠医药是一家以研发为核心的综合性制药企业,主要从事化学原料药、制剂、生物制品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丰富的肽类药物产品线,包括多肽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7、天士力:天士力是一家以中药、生物药、化学药为主的综合性制药企业,同时也生产多肽类药物,包括多肽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8、信立泰:信立泰是一家以研发为核心的生物制药企业,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物、抗生素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拥有丰富的肽类药物产品线,包括多肽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9、复星医药:复星医药是一家以研发、制造和销售医药产品为主的综合性医药企业,公司业务涵盖医药制造、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复星医药在生产肽方面有一定的业务。

10、通化金马:通化金马是一家以生产中成药为主的制药企业,同时也生产多肽类药物,包括多肽类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心血管药物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十大药企排名

药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20世纪70年代,世界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3%,80年代为8.5%,90年代为7.5%,预计 2001年-2010年间仍可维持在7%左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间是发展最快的5年(年均增长率为22%),"九五"期间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7%)。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在18位~20位,属于中等水平。2001 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2770亿元,占我国GDP的2.9%; 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占我国GDP的 3.2%左右。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根据2001年全国换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统计,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是5146家,其中包括1700 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5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中,有生物制药企业 200余家、中药生产企业1100多家和化学药品生产企业4000 家左右。至2001年底,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 43万吨,位居世界第2;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000 余个品种;还有我国的传统中药,也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 40多种,总产量已达37万吨,品种8000余种。另外,我国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能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我国还可以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在内的医疗器械11000多个品种、规格;可以生产8大类1200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从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品牌发展情况看,由于企业过度发展,数量众多,基本药物严重过剩,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且著名药品品牌多数为境外品牌,其市场占有率高于国产品牌。从目前国内市场份额来看,"三资"企业产品占25%,进口产品占12%,国产品占35%,而大城市的大医院购进的"三资" 企业药品和进口药品高达60%~70%。可见,外资产品对中国医药币场有很大的影响。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省级中医院应用的药品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和西药的比例为3:3:4,地市级的比例为2:3:5,县级比例为1.8:3:6.2。2001年。在我国药品币场中,西药、中成药、其它保健品和生物制品所占的比例大概分别为60%、25%和15%。而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和国外企业在我国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1999年分别为43.0%。 29.0%和28.0%,2000年分别为47.1%、30.0%和22.9%。 2000年与2001年,"三资"企业、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在医院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分别为30%、23%、47%和43%、35%、 22%。另据统计,2002年,在我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中,医院销售与药店销售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20%,医院销售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

"一小"指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据统计,目前我国 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几乎90%为小型企业。2001年,国家500强大型企业中医药企业只有25家。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1年年销售额过50亿元的医药企业只有2家,过 20亿元的有10家,过10亿元的有23家,过亿元的有250家左右,其数量还不到医药商业企业总数的4%。

"二多"指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在我国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品种雷同现象普遍。以生物制药为例,仅α-干扰素就有深圳科兴、沈阳三生、安徽安科、天津华立达等10多家生产,IL-2则有9家生产。又如中药,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150余家企业生产。还有一些新产品,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复生产、盲目扩大现象也十分突出,生产企业都在50家以上,以致这些新产品供大于求。而像维生素C等老产品也出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导致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三低"指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来看,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耗时10年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5亿~10亿美元,我国至少也要2亿~5亿人民币。但我国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每年只有1000万~2000万人民币,加上制药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总计也不到医药工业产值的 1%,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7%都是仿制药,至2001年,我国自主开发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2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目前,我国仍主要以引进仿制为主。这种状况导致了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恶化,使企业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限制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一部份医药工业企业未能达到GMP标准,严重阻碍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推行GMP管理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车间达不到GMP要求,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不高,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不够科学、严格、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据统计,截止2003年1月,只有1464家生产企业获取1892张GMP证书,还有4000家左右的制药企业必须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通过GMP认证,否则只能被淘汰。而且已经通过GMP认证的少数企业。在执行标准时也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这不仅制约了药品质量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医药企业应该积极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准入市场的标准,依照GMP规范行事,以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我国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对药品实施20年的专利保护。应该承认,几十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已习惯了仿制别国药品,创新缺乏动力,创制新药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淡漠,使我们本来就少的一些创新成果,也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例如,我国医药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成功新化学药物青蒿素。该药是我国医药领域的重大发明,也是我国医药领域1998年以前唯一一个得到世界承认的自主开发的新化学药物,曾获得卫生部和国家科技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我国当时还不具备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条件,当青蒿素的研究论文发表后,国外企业立即对其进行了结构改造并申请了专利。本来是我国的发明变成了国外的专利,我国每年仅此一项就有2亿~3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又如,我国维生素C 两步发醇法制备技术的发明同样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明,却也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使1家本要用500万美元买下此项制备技术的外国企业在得知该技术没有申请专利后捡了个便宜,只花了几十元人民币就把论文买回去。几年之后,国外以这种低成本技术生产的维生素C向国际市场大量倾销,挤压我国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给我国造成极大损失,致使一些国内生产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协定来激励、保护、发展我国医药事业已成为我国制药企业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融资渠道单一,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四高":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目前,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由于银行十分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高技术投资的风险使银行慎之又慎。因而制药企业融资能力明显不强,资金严重短缺。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

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形,我国医药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药品购销各个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样产品由多个厂家生产,迫使企业纷纷采取高定价、高让利的促销手段。近年来,医院从药品销售企业进货的让利比例为药价的18%左右,而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进货的让利比例已高达25%以上。药品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药品价格持续攀升,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而企业也迫于币场压力,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市场竞争上,无力顾及技术创新。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无序竞争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再维持下去,我国制药企业将很难适应国际大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行业近20年来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跟上世界医药业发展的步伐,整个行业必须扩大规模,关、停一些小的制药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国家应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改变医药流通企业 "多、小、散、乱、差"状况,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趋势

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医药工业总值分别为392、 502、634、746、862、1060、1251、1400、1630、1946、2332、2700 亿元,年均增幅达19.5%;1990年~2001年每年的药品总销售额分别为151.42、176.67、208.13、231.34、373.91、464.04、 532.03、607.29.776.87.922.90、1084.5、1260亿元,年均增幅达21.7%。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增幅也达18.8%,高出国民经济增幅10多个百分点。医药行业"十五" 发展目标是: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2%左右。能保持如此高的发展速度,当然是有理由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市场需求增加的基本因素: 2000年,我国人口有12.95亿,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13.3 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而且2000年第5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60岁以上)人口接近1.3 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中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总数将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1.52%;2025 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数的17%;到2050年将超过4 亿,占总人口数的27%,并达到顶峰。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人口的老龄化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药品需求: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人均用药水平分别为13、15、18、 20、31、38、43、50、62、74、85、99元。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还很低,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额已在40美元~50美元之间。但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通过对广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药品消费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

用药结构渐趋合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及新的 "医改"方案的出台,将对我国药品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将可能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地位。疗效好、价格低廉是患者用药时必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因此,高城低价的药品销售量会继续增加,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也正在日趋扩大。目前,全国医药市场的批发、零售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医药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过去的5%提高到15%以上,少数地区已上升到20%~30%。预计这种势头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还将进一步扩大。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药品分类管理将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十分可观, 1990年为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1亿元),1994年上升至 10.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3.8亿元),4年内增长3倍多。 1996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升至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107.9亿元),已成为世界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国家。据统计,2001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已过240亿元,占药品销售总额的20%。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低于全球人均非处方药消费水平,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药疗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已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关专家预计,到2005年,我国的非处方药销售额可望达600亿元, 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销售市场之一。

药品价格渐趋合理

前几年,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比较严重,但今后几年这种现象将会基本扭转。受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药品价格近年来持续走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药品达200多个品种。中、西药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从1996年的8.8%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0.3%, 2001年为-1.5%,首次出现负增长。2002年,药品价格指数进一步降低,1月~3月分别为-2.7%、-3.4%、-3.7%。药品属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会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对行业而言销售量增长是否能抵消价格下降造成的销售收入减少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经济效益。从短期效应来看,价格下降的效应超过了需求增长的效应,确实对医药企业业绩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有些企业生产难以为继,有些企业不得不申请计委重新定价。据有关方面消息,国家计委正在就医药价格问题咨询各方意见,笔者认为不排除出台新政策的可能,而新的政策必然会充分考虑上几次降价的负面效应,最终使药品价格更趋合理,在老百姓受益的同时,医药企业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医药企业数量将大幅度缩减,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我国医药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企业将被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将不得不退出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版图"也将重新划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医药企业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已淘汰占制药企业总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2002 年可再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据有关专家预测,"十五" 以后,中国医药企业将减少25%-35%。国家对医药行业"十五"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目标也调整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 10个左右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总额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个~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到医药行业销售总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个左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今后几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将脱颖而出,它们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实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药市场结构继续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医药市场的经济结构多元化:按产值计算,医药行业中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国有经济从 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医药企业中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外国企业在我国药品市场所占份额1999年分别为43.0%、29.0%和28.0%,2000年分别为47.1%、30.0%和22.9%。国内药品市场在国有医药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各类型的集体经济、股份经济以及"三资"和 "合作"经济都在共同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医药经济结构,对活跃医药市场大有好处。

3.5.2医药市场的构成多层次化:它包括以招标为特征的开放性市场、以医药合同为基础的半开放性市场、以国家计划为基础的封闭性市场和以自由购销为特征的零售市场,都是以药品市场为导向,充分体现供求关系、价值规律。

药品需求多样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和保健食品购用量越来越大。有资金支持的购销者对高档药品、新药有特殊偏爱,而中、低层次的购销者仍占据大部分药品市场份额。在资金的投向上,购销者在产、供、销、研、用的方面有不同投入比重,构成了新的购销格局。如全国最近两年医药大类销售就呈现以下变化:老年人、妇女、小儿用药量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药量有所下降;新品种需求量上升,老品种需求量下降;保健药品、名特优成药用量上升,一般药材、成药用量下降;合资药用量上升,进口药用量下降。

医药现代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 12.5%。2002年1月~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 0.59%。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平均费用率只有3%~4%,平均商业纯利润率达到1%~2%。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近17000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家-6家。而我国12万家零售企业中,最大连锁店年营业额也只有5亿元。这种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纯利润率低、批发企业数量多而小的状况维持下去,如何面对外资的冲击?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这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商业企业的竞争,关键就在物流,高效率物流配送是商业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发展医药现代物流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与实施GSP和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要注意先进性和适用性并重,以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为支撑,必须是软、硬件兼备,而不只是建设大仓库。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快速发展现代物流,实行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降费增效"的目标。

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医药市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竞争市场已勿庸质疑。国内企业将面对大型跨国企业而不仅仅是国内其它企业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并加速国际化进程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就现阶段医药市场而言,竞争还刚刚开始,因为外资准入仍有诸多限制,国外商品进入还有关税壁垒。现阶段外商投资中国市场只能以合资、合作方式进行,并有投资比例限制,而国外同类药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因关税高导致价格偏高而丧失一定竞争力。几年后,上述情况将会改变。庞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吸引外国大公司巨资的不断投入,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基地,药品进出口贸易将急剧增长,药品价格悬殊的现象将荡然无存,医药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原料药的化学变化不包括

中国十大药业排名:广州白云山药业集团、中和医药集团公司、中国医药、南京制药厂、云南白药、山东瑞康药业集团、江苏恒瑞药业、人福药业集团、四川科伦药业、重庆智飞生物制品。

1、广州白云山药业集团

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广州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600332,H股00874)控股的上市公司。

2、中和医药集团公司

中协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药品批发、零售和制造业务。

3、中国医药

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4、南京制药厂

南京药厂有限公司始建于1935年,是全国医药工业重点生产企业之一。2000年深圳安源投资集团资产重组后,南京制药厂成为集原料药(原料药)、制剂、中间体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医药集团。

5、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创建于1902年,是中国驰名商标,是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之一。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老字号品牌。

6、山东瑞康药业集团

山东瑞康药业集团是一家向全国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的企业。拥有金融科技、中医药、数字医学、药学、专业物流、器械研发与生产、医疗诊断、器械集成等8大服务板块。医疗服务提供者。

7、江苏恒瑞药业

江苏恒瑞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医药创新和优质药物研发、生产和推广的医药健康企业。

8、人福药业集团

人福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湖北省医药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医药行业百强企业、国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9、四川科伦药业

科伦是一家高度专业化、创新的医药集团。旗下包括四川科伦药业有限公司、四川科伦药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10、重庆智飞生物制品

重庆智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于2002年涉足生物制品行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十大药用辅料公司

原料药的化学变化不包括凝固。

原料药,指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是制剂中的有效成份,由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术所制备的各种用来作为药用的粉末、结晶、浸膏等,但病人无法直接服用的物质。

原料药在ICH Q7A中的完善定义:旨在用于药品制造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且在用于制药时,成为药品的一种活性成分。此种物质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症状缓解,处理或疾病的预防中有药理活性或其他直接作用,或者能影响机体的功能或结构。

药剂的有效成分。原料药只有加工成为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医药。原料药根据它的来源分为化学合成药和天然化学药两大类。

原料药的发展:

根据调查机构发布的国内化学药制品市场分析报告指出,2013年化学制药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不容乐观,但增长情况仍值得期待。创新型企业将带动本产业转型升级。此外,随着化学制药工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入驻交易平台成为创新型企业的必经之路。

传统的原料药发展受限,转型升级需择路而行,随着深圳创新型企业入驻南方交易平台,越来越多的原料药供应商也开始了自己的电商之路。

中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2012年原料药产量为136万吨,同比增长了9.05%,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规模效益的取得得益于中国生产的低成本和环境的污染,在目前我国物价普遍上涨,环保管理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成本优势变的不明显。

在国际上,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虽然其在行业发展的规模上不如中国,但在成本优势和行业发展速度上都比中国有明显的优势。

一看吓一跳,中国到底有多少企业被外资控制

中国十大药用辅料公司有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青海明胶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山河药用辅料有限公司、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山东聊城阿华制药有限公司、天津爱勒易医药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卡乐康包衣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英茂药业有限公司、温州小伦包衣技术有限公司、山东聊城鲁西药用辅料有限公司。

药用辅料是指除主药以外的一切成份的统称,在安全性方面已进行了适当评估并且包含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的物质,其能在药物释放系统的生产过程中有助于对药物释放系统的加工处理,保护、支持和加强药品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或病人的顺应性,有助于药品的识别,在储存或使用期间增强药品的总体安全性和有效性等。

药用辅料在药品中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缓控释等重要功能,是可能会影响到制剂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因此,药用辅料在生产、贮存和应用中必须符合药用要求,应经安全性评估对人体无毒害作用,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温度、PH值、保存时间等的影响,与主药及辅料之间无配伍禁忌,不影响制剂的检验,且尽可能用较小的用量发挥较大的作用。

我国药品的开发路径惯有“重原料药、抓制剂、轻辅料”观念,大规模发展原料药和制剂产业之时,药用辅料产业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我国药用辅料起步较晚,在整个药品制剂产值中占比3-5%,预测2025年将达到1406亿元。

而国外药用辅料占整个药品制剂产值的10-20%,预计2023年全球药用辅料市场规模达到853亿美元。我国药用辅料市场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在药品一致性评价、全国集采、政策鼓励发展高端制剂大背景下,原料药倡导绿色化发展,药用辅料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原料药为什么一定要制成一定剂型的制剂才能应用于临床?

网页链接

我的图书馆 留言交流? 搜文章 找馆友 分享? 更多 一看吓一跳,中国到底有多少企业被外资控制。 2016-05-22? 赵金成0 阅 24728? 转 82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中国人醒醒吧外资控制中国企业知多少?你所不知道的经济安全威胁!! 据“研究发展中心一年前(2006年7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玻璃行业、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20%的医药企业在外资手中。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还仅是一年前的情况,现在外资兼并又有了新的恶性发展。 凡外国资本对我国企的兼并,其结果无一不是在廉价占有我优质资产和庞大市场份额而大发横财后将我企业品牌和技术统统垄断扼杀,并将所有债务、失业、金融风险、穷困及堆积如山的严重社会矛盾全部留给我。这方面私募基金(PE)与专业跨国公司并无实质性区别,但私募基金、投资银行的兼并却多了一个二道贩子剥层皮。 在金融业方面,2004年新桥资本(也是PE)最终控股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现已被美国花旗银行持股36%,其余各大国有银行及金融机构外资持股均已达25%(其中PE占相当大比例)。 造纸行业 我国造纸企业约3600家,产量5600万吨(2005),近10年来,生产和消费均以10%以上速度增长,产能占世界10%,消费占世界14%,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多数企业资金短缺、技术装备和原料均严重依赖国外,低档产能过剩,高档纸供不应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纸业巨头如芬欧汇川、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团等,纷纷以合资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如2005年,国际纸业和太阳纸业在兖州共建合资公司,投资1.6亿美元上30万吨液体包装纸生产线,华泰集团2006年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在山东东营合资建设年产20万吨的高级超压纸项目等。 CVC并购晨鸣案:晨鸣纸业集团为中国纸业龙头企业,原为寿光造纸厂,产能0.6万吨,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现总资产112亿元,拥有山东、武汉、江西、吉林、海拉尔等十几处生产基地,2005年纸产量210万吨,销售收入170亿元,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为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纸业50强。2006年5月,美国CVC(花旗集团与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私募基金27亿美元)与晨鸣签署了战略投资意向书,向CVC非公开发行10亿A股,募集50亿元,CVC将持有晨鸣42%股份,超过寿光国资局成为第一大股东。同年9月,此意向取消,改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组成银团申请60亿元长期项目贷款。 日化行业 洗涤品: 全国四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洗衣粉企业,3家被外资收购。 美国宝洁利用其品牌优势和税收优惠,基本上挤垮了国内洗涤品企业,国内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几乎全军覆没。仅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四个品牌,就占有60%以上的国内市场,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垄断线。宝洁每招收一名员工,就意味着中国原洗涤剂企业有2~3名员工下岗。 在日化行业的合资中,外资通常利用中国企业原有的生产线和营销渠道,为外资品牌打工,同时冷落中方企业原有品牌。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外方口头承诺自己的“洁诺”牌和“中华”牌的投入比是4:6,但并未兑现,中华牙膏多年为联合利华贡献8亿到9亿的销售额。 中国著名商标美加净: 该品牌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跨国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资,实际上是将“美加净”逐出市场,为自己的品牌开路。上海家化的销售额从3亿元骤降至600万元。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失去了宝贵时机。 化妆品: 法国欧莱雅正在快速占领中国市场。2003年该公司收购小护士,2004年收购羽西。在彩妆领域排名第一,在护肤领域完成两次并购后名列第二。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跨国公司占据国内高端市场后,正在向中低端品牌发展,冲击本土企业。如联合利华从2005年加强二三级城市的布点分销。宝洁将飘柔、汰渍等产品大幅度降价、大力在全国推销玉兰油。欧莱雅收购小护士之后正寻找合作伙伴开拓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美国雅芳和日本资生堂等也蠢蠢欲动。 2007年2月,作为全国护肤品行业第一的北京大宝,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全部股权(北京三露厂国有股83.42%,职工持股会16.58%),3月与美国强生签订了转让全部股权的合同。2005年,大宝销售额为7.8亿元(占全国市场1%),在国内护肤品企业中排名第一,这样,强生就拥有了大宝遍布全国的二、三线营销网络。 化妆品企业淘汰率很高,两年前全国有5000多家,现只剩3300家,2005年外资化妆品企业有130多家,占有国内40%的销售额和80%以上的利润(外资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0%以上,内资企业仅2-3%)。目前活跃于市场的本土品牌还有隆力奇、拉芳、丁家宜等20余种,随着外资企业瞄准三、四线城市,国内品牌的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制药: 华药集团:国内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2004年销售收入78亿元,居全行业第二。2005年落到行业第四,亏损2千万元。公司陷入债务困境。2004年进行股权改革。将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华北制药”4.07亿股国有股折10亿元,另5820万国有股以2亿元卖给荷兰DSM(欧洲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一并抵偿所欠“华北制药”债务。 DSM 遂获得华北制药7.4%股权。2007年2月DSM再用3500万美元购得华北制药25%股权;另出资1.06 亿美元与华药集团的青霉素和维生素业务合作成立新公司,占49%股权。DSM成为华北制药第二大股东。 哈药集团:2005年,香港中信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联合投资获得控股权(?)。 盖天力: 2006.10,拜耳医药保健(BHC)与我东盛科技之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签署协议,以10.72亿元收购后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浆、“信力”止咳糖浆等业务和相关资产,收购金额10.72亿元(1.08亿欧元),东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药OTC业务。此为医药领域最大外资并购案。 2007.2,住友商事株式会社和住友商事(中国)有限公司分别购买河南天方药业集团16%和4%股权。天方药业由此从国有股份企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企业都是外资控制的合资企业?) 小五金电器 法国SEB并购国内压力锅老大苏泊尔: 苏泊尔品牌销售额占压力锅市场40%。2005年全国炊具行业销售额50亿元, 2006年上半年苏泊尔主营业务收入达5.7亿。苏泊尔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称号,评估品牌价值16.248亿元。 2006年8月,法国SEB(世界小家电的头号品牌)以2.4亿欧元,购得苏泊尔52.74-61%的股权(苏泊尔及相关公司以18元/股卖给SEB共2.5亿股14.38%股权;以同等价格向SEB增发4000万A股、要约收购苏泊尔4860-6645万股),控股苏泊尔。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烹饪炊具分会的8家副理事单位中的6家,如爱仕达、沈阳双喜等,2006年8月发布声明,反对苏泊尔并购案。他们指出:苏泊尔在炊具行业销售额已过20%,根据《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规定》:并购方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的和市场占有率达20%的,并购导致一方市场占有率达到25%或者一年内连续并购10家企业的,都必须向商务部和工商总局报告。苏泊尔的并购触及四条“红线”中的三条;一旦这种垄断式的并购成为事实,行业良性竞争格局将变为以价格战、广告战等先导的恶性竞争,国内许多企业破产倒闭,将造成大量员工失业。仅在广东彩塘镇一地,炊具五金小企业就有上千家之多。商务部对此案进行了反垄断调查后,于2007年4正式下文批准。 SEB与上海电熨斗总厂合资的教训: 上海电熨斗总厂的“红心牌”电熨斗曾占有47.4%的国内市场份额,1993年品牌评估价值达1.3亿元。 1996年4月,SEB与该厂共出资1650万元(SEB出资60%)组建上海赛博电器有限公司。公司董事会5人,法方占3个名额。法方利用控股权,把红心变成加工车间,高进低出,转移利润;利用中方多年积累的销售队伍和人脉资源,使SEB的特福、好运达品牌低成本打入内地数百个商场,并实行专柜分割,贬低红心品牌,把外方品牌定在高端。由于推广力度存在明显歧视,使“红心”的市场占有率锐减到20%。中方董事多次要求引进或开发新产品或被法方拒绝,处处掣肘,董事会议冲突不断,合资公司三年累计亏损3千万,财务报表年年获通过。最后中方被迫撤出。1999年,法方全面接手并将合资公司改为独资公司,留给中方一屁股烂账。 中方总经理(前上海电熨斗总厂副厂长)告诫那些正与外资谈合作的国内企业:不可轻易让外资控股。 双喜炊具销售总经理马德桃:并购之初,外方先充分掌控被并购品牌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品牌,之后就雪藏国内品牌,利用国际品牌的溢价能力,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市场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外资用钱把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打工者角色上。 南孚电池: 南孚的前身是福建南平电池厂,最初注册资本不到200万元,生产过糊式电池。1990年代中期,电池需求猛增,公司迅速发展。21世纪初,总销量超过7亿只,产值7.6亿元,利润2亿元以上,在全国有300多个销售点,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1988年,南平电池厂以28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40%股权)与福建兴业银行(投90万元,15%)、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公司福建分公司(基地福建,20%)、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的子公司,25%),合资组建南孚电池有限公司。1998年,根据《商业银行法》,兴业银行退出,将其所持15%股份卖给南孚全体职工出资组建的大丰电器。 1999年9月,南平市政府要搞“产权改革”、“靓女先嫁”,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挂钩。该公司下属鼎晖公司联合荷兰国家投行投100多万美元,摩根士丹利投400万美元、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1000万美元,与中方各股东在香港组建“中国电池”,四家外资股东共占49%股份,中方股东将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占中国电池51%股份。“中国电池”遂对南孚绝对控股。 1999年,华润百孚炒金巨亏,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的8.25%股份出让,并将另外20%股份转让给基地总公司的另一子公司。2001年,该子公司将此20%股份以7800万转让给富邦控股,富邦控股又以1500万美元转让给摩根士丹利。

不同的原药他的理化性质不同,要做成不同剂型才能利于吸收。

国家严禁使用原料药,而还有广大养殖朋友愿意和顶风使用原料药的原因:

1、认为原料药便宜;自己觉得国内大部分药厂的制剂产品只是将原料药加上辅料的简单混合,跟直接使用原料药没有大的区别,可以避免花“冤枉钱”。

2、对药物加工工艺不了解;认为用药只要成分一样, 效果就是相同的,原料药便宜多用点效果会更好,不知道用的多吸收不一定多,增加耐药性和药残,危害公众。

3、对药物的理化性质不了解;不同的原料药,由于其本身结构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会具有一定的毒性、不稳定性、难溶性、吸收差等各种缺陷,用地量大不代表利用的多, 可能反而有害。(比如药源性腹泻等)

原料药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

中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2012年原料药产量为136万吨,同比增长了9.05%,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规模效益的取得得益于中国生产的低成本和环境的污染,在目前我国物价普遍上涨,环保管理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行业发展的成本优势变得不明显。

在国际上,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虽然其在行业发展的规模上不如中国,但在成本优势和行业发展速度上都比中国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