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的含量计算-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扑热息痛

化学名称:对乙酰氨基酚

产品质量

内销标准:CP2000

出口标准:BP98 USP23

主要标准:

外观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鉴别 呈正反应

酸度 PH值为5.5-6.5

乙醇溶液的澄清度 浅于对照液

氯化物 ≤0.01%

硫酸盐 ≤0.02%

有关物质 符合规定

对氨基粉 ≤ 0.005%

干燥失重 ≤0.5%

炽灼残渣 ≤0.1 %

重金属 ≤10PPM

含量(以干品计) 98.0-102.0%

用途:解热镇痛原料药。

包装:25KG/塑编袋或25KG/纸板桶。

贮存:遮光,密闭保存。

有效期:3年

如何快速简单地判断制备扑热息痛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原料有无剩余

芳胺类药物的分析

1、 基本结构与化学性质:

(一)盐酸普鲁卡因:

1、 芳伯氨基特征:重氮化偶合反应

2、 酯键易水解:光、热、碱,

3、 产物为对氨基苯甲酸(paba)。

4、 游离碱难溶水且碱性弱:非水滴定法,

5、 亚硝酸钠法测定含量。

(二)对乙酰氨基酚:

1、水解产物呈芳伯氨基特性:酸性中易水解

2、水解产物易酯化:水解后产生醋酸

3、与三氯化铁呈色: 紫外、红外、均可

2、 鉴别试验:

1、 重氮化偶合反应:盐酸普鲁卡因、对乙酰氨基酚(水解成对氨基酚)

2、 三氯化铁反应:对乙酰氨基酚水液加三氯化铁显蓝紫色。

3、 水解产物的反应:

4、红外吸收光谱

3、 对乙酰氨基酚的杂质检查:

1、 乙醇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检查中间体对氨基酚的有色氧化产物。

2、 有关物质:药典用薄层色谱法检查对氯乙酰苯胺。

3、 对氨基酚:中间体或水解产物,

4、 毒性大。有芳胺反应,而

5、 对乙酰氨基酚没有。

4、 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中对氨基苯甲酸的检查:药典规定检查水解产物对氨基苯甲酸小于1.2%。5、 含量测定:

(一)、亚硝酸钠滴定法:有芳伯氨基的药物(普)以及水解后有芳伯氨基的药物(对)均可测定。

测定条件:

1、加入溴化钾(2g):加速反应。

2、加入强酸加速反应:反应加快、重氮盐酸性中稳定、防偶氮氨基化合物生成。

3、室温10---30 c 温度太高,亚硝酸逸出

4、滴定管尖端插入液面下滴定:避免滴定过程中亚硝酸挥发和分解。

(二)、紫外分分光度法:对乙酰氨基酚

苯乙胺类药物的分析

1、 基本结构与典型药物:肾上腺素

2、 鉴别试验:

1、 三氯化铁反应 :

2、氧化反应: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偏酸性下与碘迅速氧化。

3、甲醛--硫酸反应 :

4、紫外特征吸收与红外吸收谱:

3、 酮体检查:四种都需检查酮体,

4、 酮体在310nm处有最大吸收,

5、 小于0.06% 。

6、 含量测定:

(一)非水溶液滴定法:冰醋酸为溶剂,醋酸汞消除氢卤酸干扰,结晶紫指示终点。三种

(6) 溴量法: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及注射液用此法。

要点:防游离溴及碘逸出,溴过量2%,空白试验。

氨基醚衍生物药物的分析

1、 基本结构与性质:遇光分解盐酸苯海拉明:

2、 鉴别试验:

1、 与硫酸反应显色:二苯甲氧基反应

2、水解反应:遇酸水解生成二苯基甲醇

3、与硝酸银反应形成沉淀 :

4、紫外红外吸收光谱

三、含量测定:

1、非水溶液滴定法:~原料药为盐酸盐,冰醋酸中加醋酸汞后与高氯酸生成苯海拉明高氯酸盐 ,不能用于片剂测定,受硬酯酸镁干扰。

2、 酸性染料比色法:为分光光度法,

3、 灵敏度高。片剂含量测定及片剂溶出度的测定。实验关键要有合适ph,提取是否完全,要求高。

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滴定法:容量分析法,

5、 准确度高,

6、 用于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扑热息痛的商品名是什么?

通用名称:扑热息痛

化学名称:对乙酰氨基酚

产品质量

内销标准:CP2000

出口标准:BP98 USP23

主要标准:

外观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鉴别 呈正反应

酸度 PH值为5.5-6.5

乙醇溶液的澄清度 浅于对照液

氯化物 ≤0.01%

硫酸盐 ≤0.02%

有关物质 符合规定

对氨基粉 ≤ 0.005%

干燥失重 ≤0.5%

炽灼残渣 ≤0.1 %

重金属 ≤10PPM

含量(以干品计) 98.0-102.0%

用途:解热镇痛原料药。

包装:25KG/塑编袋或25KG/纸板桶。

贮存:遮光,密闭保存。

有效期:3年

在解热镇痛药物中,扑热息痛是最常用的、相对安全系数大的药物,中小剂量应用除仍有过敏反应,以及长期应用有胃粘膜损害、肾功能不全外,一般情况下是安全的,因此它适用于包括儿童、老年人在内的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具有良好的退热和止痛作用。

但不可忽视的是,扑热息痛切忌剂量过大,若过量(成人日服量超过 10- 15克) 则会产生中毒症状,初期为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厌食和腹痛,服药 12- 48小时内出现黄症。(GPT)谷丙转氨酶升高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肝损害症状,严重者可致肝昏迷及亡。

过量扑热息痛所致肝损害与其毒性代谢产物有关,使之堆积于肝细胞内,产生不可逆损伤和坏。一般来说,要达到1O克以上的使用剂量,临床医生无论如何是不会开出这类处方的,过量的原因大多为患者误服或盲目加大剂量。因此要加强医药知识宣传,杜绝过量服用扑热息痛。

一旦发生过量服用扑热息痛,应按一般药物中毒处理原则治疗,立即洗胃和对症处理,给予护肝剂,并使用半胱氨酸或蛋氨酸制剂解毒,用药越早越好,若超过15个小时方才给药,就会失去作用。能够及时发现,早期处理,绝大多数患者的肝功能将得到有效保护,仅可能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月余可恢复正常。

对乙酰氨基酚片的主治病症

通用名称:扑热息痛

化学名称:对乙酰氨基酚

产品质量

内销标准:CP2000

出口标准:BP98 USP23

主要标准:

外观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鉴别 呈正反应

酸度 PH值为5.5-6.5

乙醇溶液的澄清度 浅于对照液

氯化物 ≤0.01%

硫酸盐 ≤0.02%

有关物质 符合规定

对氨基粉 ≤ 0.005%

干燥失重 ≤0.5%

炽灼残渣 ≤0.1 %

重金属 ≤10PPM

含量(以干品计) 98.0-102.0%

用途:解热镇痛原料药。

包装:25KG/塑编袋或25KG/纸板桶。

贮存:遮光,密闭保存。

有效期:3年

药品名称

通用名:对乙酰氨基酚

英文名:Paracetamol

汉语拼音:Duiyixian'anjifen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本品化学名为N-(4-羟基苯基)乙酰胺,按干燥品计算,含C8H9NO2应为98.0%-102.0%。

分子式:C8H9NO2 摩尔质量:151.16

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本品在热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中溶解,在水中略溶。

药理毒理 本品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其解热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合成和释放,提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作用较阿司匹林弱,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本品无明显抗炎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小鼠经口LD50为338mg/kg,腹腔注射LD50为500mg/kg。

药代动力学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5%。90%~95%在肝脏代谢,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结合。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T1/2一般为1~4小时(平均为2小时),肾功能不全时不变,但在某些肝病患者可能延长,老年人和新生儿可有所延长,而小儿则有所缩短。本品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24小时内约有3%以原形随尿排出。

适应症 用于发热,也可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如头痛、肌肉痛、关节痛以及神经痛、痛经、癌性痛和手术后止痛等。本品可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能耐受的患者。本品对各种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用法用量 本品为原料药,需加工成制剂使用。本品不宜长期应用,退热疗程一般不超过3天,镇痛不宜超过10天。

不良反应 常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很少,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皮肤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损害等,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

禁忌症 对本品过敏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反应: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对本品一般不发生过敏反应,但有报告在因阿司匹林过敏发生喘息的病人中,少数(<5%=可于应用本品后发生轻度支气管痉挛性反应。

(2)下列情况应慎用:①乙醇中毒、肝病或病毒性肝炎时,有增加肝脏毒性作用的危险;②肾功能不全,虽可偶用,但如长期应用,有增加肾脏毒性的危险。

(3)在长期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及肝功能。

(4)对实验室检查的干扰:①血糖测定,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时可得假性低值,而用己糖激酶/6-磷酸脱氢酶法测定时则无影响;②血清尿酸测定,应用磷钨酸法测定时可得假性高值;③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测定,应用亚硝基萘酚试剂作定性过筛试验时可得假阳性结果,定量试验不受影响。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本品可通过胎盘,故应考虑到孕妇用本品后可能对胎儿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哺乳期妇女用本品后在乳汁中可达一定浓度,但在哺乳婴儿尿中尚未发现本品或本品代谢产物排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不推荐使用。

儿童用药 3岁以下儿童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应避免使用。

老年患者用药 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发生减退,本品半衰期有所延长,易发生不良反应,应慎用或适当减量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1)在长期饮酒或应用其他肝酶诱导剂,尤其是应用巴比妥类或抗惊厥药的患者,长期使用本品时,更有发生肝脏毒性的危险。

(2)本品与氯霉素合用,可延长后者的半衰期,增强其毒性。

(3)与抗凝血药合用,可增强抗凝血作用,故要调整抗凝血药的用量。

(4)长期大量与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合用时,有明显增加肾毒性的危险。

(5)本品与抗病毒药齐多夫定(Zidovudine)合用时,可增加其毒性,应避免同时应用。

药物过量 药物过量,包括中毒量时,可很快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厌食、多汗等症状,且可持续24小时。2~4天内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或肾功能损害,如少尿、血肌酐升高。第3~5天肝功能异常可达高峰,第4~6天可出现明显的肝功能衰竭,肾小管坏,甚至肾功能衰竭。解救应及时给予拮抗剂N-乙酰半胱氨酸(开始时按体重给予140mg/kg口服,然后70mg/kg每4小时1次,共17次;病情严重时可静脉给药,将药物溶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滴)或口服蛋氨酸,对肝脏有保护作用。拮抗剂宜尽早应用,12小时内给药疗效满意,超过24小时则疗效较差。同时还应给予其他疗法,如静脉输液和/或利尿以促排泄,以及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