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沙吖啶肌肉注射有什么副作用-依沙吖啶溶肌肉注射后遗症与危害
隔离治疗
注意新生儿的皮肤清洁卫生,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并对婴儿室、患儿的衣物等进行消毒。
抗生素治疗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常用药物有青霉素、新型青霉素Ⅱ、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红霉素等。
支持疗法加强支持疗法,多次少量输全血、新鲜血浆。
局部治疗局部治疗,在无菌情况下,剪除已破的疱膜,溼敷或清洗创面。
(1)常用药物有1/8000高锰酸钾溶液、0.05%依沙吖啶溶液、0.1%苯扎溴铵溶液。
(2)创面清洁无脓液者可外敷1%新霉素软膏。
(3)创面清洁有脓液可酌情外敷脓疱疮泥膏,或用红霉素软膏、新霉素软膏、杆菌肽软膏等。
治疗注意事项
1、新生儿脓疱疮一经发现应立即隔离和就医。病情轻者可以肌注青霉素或口服抗菌素;病情重者可静脉滴入抗菌素并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局部常外敷1~3%黄连素或0.5%的新霉素软膏,或1%龙胆紫溶液,并在患处四周正常皮肤每隔二至三小时涂50%酒精,以减少自然接触传染的机会。
2、较重的脓疱疮,大多在头面、胸背有四肢皮肤上,有豌豆大小的疱疹,内含微浑液体,疱疹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可自行溃破,称为天疱疮。
3、处理时除局部皮肤患处涂药外,还应肌肉注射青霉素,并给予充分的营养和水分。这种情况,一般都要到医院去医治,临牀需要1~2周才会痊愈。若未及时处理,或治疗不当,可发展成新生儿脓毒血症,那就危险了。
4、为了防止脓疱疮的发生,平时宜避免损伤皮肤,勤洗澡、勤换衣裤。出汗多的要随时用干毛巾或手帕吸乾,使皮肤保持干燥清洁。
相关文章
[新生儿贫血怎么办]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怎么办]
[新生儿乳汁吸入性肺炎怎么办]
丹毒最好的根治方法是什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足癣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10 脚癣的病因 11 发病机制 12 脚癣的临床表现 12.1 汗疱型 12.2 趾间型 12.3 鳞屑角化型 12.4 湿润糜烂型 13 实验室检查 14 脚癣的诊断 15 鉴别诊断 15.1 掌跖脓疱病 15.2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 15.3 湿疹 16 脚癣的治疗 16.1 局部治疗 16.2 系统治疗 16.3 中医治疗 16.3.1 辨证分析 16.3.2 辨证论治 16.3.2.1 证见 16.3.2.2 治法 16.3.2.3 方药 16.3.2.3.1 A.主方 16.3.2.3.2 B.中成药 16.3.2.4 分型治疗 17 预后 18 脚癣的预防 19 相关药品 附: 1 足癣相关药物 1 拼音
zú xuǎn
2 英文参考tinea pedis
3 概述足癣(tinea pedis)是发生于足跖部、趾间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有时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但仅发生于足背者称体癣。俗称脚湿气、香港脚等。与中医所称的臭田螺、田螺疱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臭田螺疮最缠绵,脚、丫瘙痒起白斑,搓破皮烂腥水臭……”;“田螺疱在足掌生,里湿外寒蒸郁成,豆粒黄泡闷胀硬,破津臭水肿烂痛”。中医认为脚癣系湿润热或因久居湿地染毒所致。
足癣发病率高和足部解剖特点有关,包括足跖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堿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角质层较厚为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使足部感染机会增多。
脚癣多发于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性一般多于女性。由于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卫生状况和体质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有四种类型:汗疱型、趾间型、鳞屑角化型和湿润糜烂型。
鳞屑角化型脚癣,病情顽固,难以治愈。应注意局部卫生,袜宜常用肥皂水洗、晒,不宜穿着胶鞋或塑料底鞋、靴,勿用公用拖鞋或脚布,治疗手足多汗和汗疱。鞋宜常晒或以棉球浸甲醛(福尔马林)置鞋内密封24~48h,有灭真菌效果。经继发细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疗后,可酌用抗菌剂。
4 疾病名称脚癣
5 英文名称tinea pedis
6 足癣的别名皮癣菌病;足癣
7 分类皮肤科 > 真菌性皮肤病 > 浅部真菌病
8 ICD号B35.3
9 流行病学足癣呈世界性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在我国,南方发病率高,城市高于农村,夏季发病者多。一些需长时间穿不透气胶鞋和长筒靴的职业中,患病率高,可达80%以上。足癣发病率高也和足部解剖特点有关,包括足跖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堿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角质层较厚为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使足部感染机会增多。足癣主要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使用患者的脚盆、浴盆、拖鞋和毛巾等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公共浴池、游泳池、旅馆等是重要的传播场所。足癣除传染他人外,可通过搔抓自身传染至身体其他部位,故足癣常是皮肤癣菌病的根源。因此,足癣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应重点防治。
10 脚癣的病因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
11 发病机制足癣发病率高也和足部解剖特点有关,包括足跖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堿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角质层较厚为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使足部感染机会增多。
12 脚癣的临床表现脚癣多发于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性一般多于女性。由于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卫生状况和体质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有以下四种类型:
12.1 汗疱型汗疱型脚癣初发为多数散在厚型小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鳞屑,亦可形成多环状鳞屑,可逐渐扩延成片,皮肤逐渐增厚,自觉瘙痒。
12.2 趾间型趾间型脚癣好发于第3、4或4、5趾间,表现为少量鳞屑(图1),自觉奇痒。病人常不自觉的搔抓,有时鳞屑不显著,仅感瘙痒,称为无症状型,但常为带菌者。因搔抓易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烂,湿润有渗液。
12.3 鳞屑角化型鳞屑角化型脚癣表现为足跖、足跟及足侧缘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红色鳞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显,粗糙干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图2)。冬季症状较重,易致皲裂。夏季常可出现少数丘疹或小疱。病程慢性,时久皮肤可增厚,趾甲易被累,此型多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病情顽固,难以治愈。
12.4 湿润糜烂型湿润糜烂型脚癣多继发于趾间型或汗疱型,多由过度搔抓,常继发细菌感染,局部炎性明显,浸渍糜烂,有明显渗出,自觉痒痛,夏季多见。
1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查菌检查。
14 脚癣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查菌检查,足癣的诊断并不难。
1.皮疹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
2.常于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减轻。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各型可互相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1)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深在性小水疱,如粟粒大小,疱壁一般比较厚,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2)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表现为局部表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本型也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3)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基底淡红。自觉微痒或不痒。冬季则皲裂疼痛。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5 鉴别诊断 15.1 掌跖脓疱病掌跖脓疱病损害始于指、掌部和趾跖部,或掌、跖同时患病。手部以掌中或鱼际部为重,足部则以足跟和足弓为多。在红斑基础上发生小而深的脓疱,或先为水疱而后为脓疱。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除瘙痒外痛感明显,无全身症状,皮损真菌检查为阴性。
15.2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好发于手、足背部和四肢伸侧,常有轻度瘙痒,局限于双足时需与足癣鉴别,该病皮损为边缘鲜明的红斑,伴有角化过度和鳞屑,有时边缘色素加深,皮屑中查不到真菌。
15.3 湿疹湿疹局限于足部的湿疹有时与足癣很相似,但湿疹多对称,急性期渗液较多,慢性期边界也不清楚,真菌检查可鉴别。但有时足癣可合并湿疹。
16 脚癣的治疗 16.1 局部治疗根据脚癣临床不同病型表现,分别对症治疗:
(1)对汗疱型或有轻度浸渍糜烂,有少量分泌物者,可于每天早晚用1∶6000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醋酸铅溶液浸泡或湿敷,每次20~30min(水疱可在无菌处理下刺破),浸泡后用消毒布巾拭干。然后选用以下药剂外涂,如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 (复方苯甲酸酊)、Castellan涂剂、5%鱼石脂、3%水杨酸、10%硫磺泥膏,或市售成药,如2%克霉唑霜、特比萘芬霜、联苯芐唑霜等(任选一种),慎用 *** 性强药剂。
(2)对渗液较多的糜烂型可选用上述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用达里波液浸泡或湿敷,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酌加0.1% 依沙吖啶(利凡诺),渗出停止,糜烂面减轻后可参用上述汗疱型泥膏,半量怀氏酊或市售的抗真菌霜剂。
(3)对趾间型可参照汗疱型治疗。
(4)对鳞屑角化型,由于患病病程长,治疗需要耐心。开始采用抗真菌作用和剥脱作用较强的酊剂(需渗透力强些)如复方土槿皮酊或全量的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复方苯甲酸酊),也可用10%~30%醋酸浸泡双足,每次20~30min。待角化过度明显减轻后,改用作用相对较弱的软膏外搽,如半量的复方苯甲酸软软膏或10%~20%的尿素软软膏等,以巩固疗效和恢复正常的皮肤屏障功能。
16.2 系统治疗对于局部治疗疗效不佳或皮损范围较广泛者,可短期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等配合治疗,一般1~2周即可。
16.3 中医治疗 16.3.1 (1)辨证分析足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邪毒足部所致,也可由接触染毒而得。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湿热,此时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
16.3.2 (2)辨证论治 16.3.2.1 ①证见可见有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之皮疹表现。因患者搔抓、磨擦或自行用针挑水疱,或治疗不当,而见局部红肿,或有脓疱,糜烂,渗液,灼热疼痛感,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本证即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继发感染者)
16.3.2.2 ②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16.3.2.3 ③方药 16.3.2.3.1 A.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合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薢、泽泻各15克,龙胆草、车前子、黄柏各12克,山栀子、木通各9克,金银花、生薏苡仁、鱼腥草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15克(后下)。湿毒较重者加土茯苓30克。
16.3.2.3.2 B.中成药a.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b.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c.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16.3.2.4 ④分型治疗A.对糜烂型或水疱型而继发感染者,必须先控制感染。内治法见辨证论治方药,外治宜外洗或湿敷: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救必应、金银花叶、九里明(单味各60~120克,复方则各15~30克),或用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或湿敷。待感染控制后,再根据皮疹之表现,选用上述方法治疗。
对汗疱型或急性期有水疱糜烂及分泌物时,宜每天早晚用土大黄或黄精或马齿苋煎水,5%明矾水作湿敷,或用马齿苋60g,黄柏20g,苦参20g煎水浸泡,每天2~3次,每次1~2h。夜间外用10% 堿式没食子酸铋(代马妥,次没食子酸铋)氧化化锌化锌油调匀外涂。待炎症消退,腐烂完全平复后,每天选涂土槿皮酊或中药醋剂。
B.鳞屑型可选用藿黄浸剂、醋泡方、鹅掌风浸泡方或白醋浸泡,较轻者可用六一散加明矾粉外掺患处。较重者可用二可选用5%~10%硫黄软膏、雄黄软膏或红油膏等外涂。并选用各种癣药水外搽,如宝岛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普癣水等。矾汤、皮肤外洗二方或苏蒲洗方,水煎浸洗后,再外扑足癣粉。
对轻度鳞屑角化型者,先用苍肤水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水3000ml),煮沸20min后待温浸泡15~20min,每天1~2次,或于洗脚水中加入适量食醋浸泡,然后外用市售一般脚癣药膏。
C.对手足多汗者,应于局部损害减轻后(无糜烂、渗液及明显的角化鳞屑)每天用5%明矾或干葛水剂(干葛30g,明矾15g,水1000ml,煎水洗泡),或黄柏、生地榆等量煎水洗泡,每天1次。
足癣治愈后,仍应坚持每周搽药1~2次,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平时应勤洗脚(特别应注意洗到每个趾间),勤换鞋袜,使其经常保持干燥。足汗较多者可在鞋内撒些枯矾粉、乌洛托品等粉剂以起到止汗作用,如患者同时患有甲癣则应一并治疗。
17 预后鳞屑角化型脚癣,病情顽固,难以治愈。
18 脚癣的预防注意局部卫生,袜宜常用肥皂水洗、晒,不宜穿着胶鞋或塑料底鞋、靴,勿用公用拖鞋或脚布,治疗手足多汗和汗疱。鞋宜常晒或以棉球浸甲醛(福尔马林)置鞋内密封24~48h,有灭真菌效果。经继发细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疗后,可酌用抗菌剂。
19 相关药品高锰酸钾、醋酸、苯甲酸、水杨酸、碘化钾、薄荷脑、复方苯甲酸酊、鱼石脂、硫磺、克霉唑、特比萘芬、联苯芐唑、依沙吖啶、复方土槿皮酊、复方苯甲酸软膏、尿素、尿素软膏、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大黄、氧、氧化锌、氧化锌油、蛇床子、乌洛托品
足癣相关药物 手足癣s疾病分类:皮肤科疾病概述:手足癣是一种临床极为常见的发生于足和(或)手部的皮肤癣疾。由致病性丝...
足癣名称:脚癣英文名称:tineapedis别名:皮癣菌病;足癣分类:皮肤科真菌性皮肤病浅部真菌病ICD...
皮癣菌病名称:脚癣英文名称:tineapedis别名:皮癣菌病;足癣分类:皮肤科真菌性皮肤病浅部真菌病ICD...
脚癣名称:脚癣英文名称:tineapedis别名:皮癣菌病;足癣分类:皮肤科真菌性皮肤病浅部真菌病ICD...
足癣药水丹毒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诊断-2020医疗卫生临床知识
丹毒(erysipelas)俗称“流火”,是由A族B型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一种急性炎症,常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红肿热痛,好发于颜面及下肢,可有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1.全身治疗
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
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4.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及方剂:
①风热毒蕴证: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方剂:普济消毒饮加犀角地黄汤:双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②湿热感毒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剂:解毒清热汤加除湿胃苓汤加减:野菊花15g、地丁15g、蒲公英15g、蚤休15g、大青叶15g、丹皮10g、赤芍10g、猪苓15g、六一散(布包)30g、黄柏10g、牛膝10g、萆薜10g。
(2)单方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连翘败毒丸、小败毒膏、活血消炎丸。
(3)外用药物:初期红肿热痛时可用马齿苋水剂煎液冷敷,敷后可用凉茶水调如意金黄散30g、化毒散1.5g、混匀粉剂外敷,或鲜白菜取汁混匀外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如糊状调敷。若出现水疱、血疱时可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疱液,如水疱破溃可用甘草油调祛湿散30g,红肿未破溃者可用化毒散膏、芙蓉膏等量调匀外敷。
丹毒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诱发因素为手术伤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门、和趾间的裂隙。皮肤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皲裂或溃疡的炎症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径。轻度擦伤或搔抓、头部以外损伤、不清洁的脐带结扎、预防接种和慢性小腿溃疡均可能导致此病。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一、临床表现
临床上常将网状淋巴管炎称为丹毒,起病急,病人有畏寒、发热、头疼、全身不适等症状。皮肤出现鲜红色片状红疹,略隆起,中间颜色稍淡,周围较深,边界清楚。局部有烧灼样疼痛,红肿区可有水疱,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感染加重可导致全身性脓毒症。丹毒可复发,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可引起淋巴水肿,甚至发展成?橡皮肿?。
二、治疗
1、全身治疗:原则上为去除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4、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三、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刺激物及过敏性物质接触史,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境界清楚,瘙痒明显,病人无全身症状。
2.蜂窝织炎 :为细菌侵入皮下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炎症浸润较深,可有深部化脓、红肿,境界不清,炎症中央红肿最著,破溃后可排出脓液及坏组织。
3.血管性水肿 :发病及消退均较快,局部潮红不明显,无明显性水肿,自觉症状较轻,无全身症状。
4.癣菌疹 :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水肿不明显,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5.类丹毒 :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药物的剂型有哪些?
(一)治疗
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4.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及方剂:
①风热毒蕴证: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方剂:普济消毒饮加犀角地黄汤:双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②湿热感毒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剂:解毒清热汤加除湿胃苓汤加减:野菊花15g、地丁15g、蒲公英15g、蚤休15g、大青叶15g、丹皮10g、赤芍10g、猪苓15g、六一散(布包)30g、黄柏10g、牛膝10g、萆薜10g。
(2)单方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连翘败毒丸、小败毒膏、活血消炎丸。
(3)外用药物:初期红肿热痛时可用马齿苋水剂煎液冷敷,敷后可用凉茶水调如意金黄散30g、化毒散1.5g、混匀粉剂外敷,或鲜白菜取汁混匀外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如糊状调敷。若出现水疱、血疱时可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疱液,如水疱破溃可用甘草油调祛湿散30g,红肿未破溃者可用化毒散膏、芙蓉膏等量调匀外敷。
(二)预后
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亡率较高。
注射剂
分注射粉针和注射针剂,指可注射药物经过严格消毒或无菌操作制成的水溶液、油溶液、混悬剂、乳剂或粉剂。
溶液剂
又称口服液。指非挥发物的澄明水溶液,可供注射、内服或外用。
散剂
又称粉剂。是将一种或多种粉碎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剂型,可供内服或饮水。可分可溶性粉、预混剂、中药散剂等。
片剂
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与适量的赋形剂混合后,用压片机压制成扁平或两面稍凸起的小圆形片状固体制剂。
丸剂
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与适量的赋形剂制成的球形或椭圆形干燥或呈湿润状的内服固体剂型。
气雾剂
将药物与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掀开阀门系统,借抛射剂的压力将药物喷出的剂型。供吸入给药、皮肤黏膜给药或空气消毒。
软膏剂
将定量的药物与适宜基质如凡士林、油脂等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易涂布于皮肤、黏膜上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如鱼石脂软膏。有一些软膏虽应用于体表,但所含药物经透皮吸收后可引起全身治疗作用,又称透皮吸收软膏或透皮剂或涂皮剂。
乳化剂
指油脂或其他不溶于水的物质加乳化剂,与水混合后制成的乳状混悬液,供内服的称乳剂,供外用的称搽剂。
泼淋剂
是杀虫药或驱虫药的透皮吸收药液,沿动物背部浇泼或用专用器械按规定剂量体表喷滴。
胶囊剂
将药物分剂量填充于空胶囊内制成的内服剂型。可分为硬胶囊剂和软胶囊剂两种。硬胶囊剂的空胶囊壳是由明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内装粉状或颗粒状药物。软胶囊剂又称胶丸,是用明胶、甘油、水等制成可塑性胶皮,在两片胶皮中间加入油状或半固体油状药物,用制丸机压制成的。
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属煎剂。为生药(中草药)的水浸出制剂。煎剂需加水煎煮,浸剂则加水浸泡。煎浸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所用容器以陶瓷、玻璃为最佳,需临用前配制。
酊剂
酊剂是指生药(中草药)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如橙皮酊、龙胆酊等。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通常100毫升相当于生药10~20克。而挥发物(多半为挥发油)的醇溶液称醑剂,如樟脑醑。碘酊本应为醑剂,但人们习惯称为碘酊,也称碘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