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制备的常规流程-原料药制备工艺在药物研发中的意义

药物分析在药物研发、生产、贮存、销售、使用环节中都有参与。

1、药物研发:在药物研发阶段,药物分析用于确定药物的化学成分,了解其药效和毒性,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例如,分析新药中的活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如何与人体内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2、药物生产:在药物生产过程中,药物分析用于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这包括对原料药的分析,以确定其纯度和质量;对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体的分析,以监控生产流程;以及对最终产品的分析,以确保其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

3、药物贮存:在药物贮存阶段,药物分析用于确定药物的稳定性,以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化学变化。这有助于确保药物在贮存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的质量和药效。

4、药物销售:在药物销售环节,药物分析可用于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偏好,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特性。这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销售策略。

5、药物使用:在药物使用阶段,药物分析可用于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评估治疗效果。例如,通过分析患者的生物样本(如血液或尿液),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代谢情况,从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进行药物分析的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药物分析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并掌握分析方法、仪器使用和维护等技能。

2、确保仪器准确可靠:药物分析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经过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3、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药物分析需要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这些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4、规范取样和样品处理:取样是药物分析的重要环节,应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进行取样,并妥善保存样品。样品处理应遵循规定的程序,避免对样品造成污染或破坏。

5、注重数据处理和分析:药物分析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需要注重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数据处理和分析应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新技术为中药制剂发展添活力

在制药链的不同阶段,制药工艺研发的内容很多是不同的。

药物研发过程中,原料药始终处于先头部队的位置,其进展往往直接影响后续的制剂开发、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以及最终的商业化,应受到足够重视。

药物研发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高风险高回报并存的行业。企业为了降低药物研发的风险,一般尽可能投资具有明确成药性的分子,且为能早日完成药品上市,希望诸多研发工作能提前做好准备,为后期研发节省时间,降低不确定性。

原料药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新技术、新辅料不断推出

多数的固体制剂都要经过制粒过程。近年来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制粒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中药制剂工艺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流化床制粒技术(一步制粒技术)是比较受青睐的制粒技术,其特点有:大大减少辅料的用量,浸膏在颗粒中的含量可达50%~70%;颗粒在沸腾状态下形成,表面圆整,流动性好。同时,由于制粒过程在封闭的制粒机内完成,生产过程不易被污染,成品质量能得到好的保障。上海中药二厂曾经采用流化喷雾干燥技术改进银翘片工艺,不但减少了制粒工序,而且制得的颗粒疏松,呈多孔状,压片后硬度高,崩解快,提高了片剂质量。

快速搅拌制粒技术是利用快速搅拌制粒机完成的制粒技术,通常是将放有固体物料(辅料)的盛器提升密闭,由加料口加入中药浸膏,开启三向搅拌叶以一定的速度转动,使物料从盛器的底部沿壁抛起旋转的波浪,其波峰通过以高速旋转的刮粒刀,被切割成带一定棱角的小块,小块间相互摩擦,最后形成球状颗粒。该法制成的颗粒均匀、圆整,辅料用量少,制粒过程密闭、快速。

传统的中药颗粒剂、片剂、丸剂存在吸湿性强,易裂片,霉变的缺点,应用薄膜包衣技术,可以克服些不足。传统薄膜包衣材料主要有胃溶和肠(小肠)溶型,随着新的pH敏感包衣材料的合成,使大肠和结肠定位给药成为可能。通过选择包衣材料和设计包衣处方,可使包衣膜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溶解或崩解,也可控制膜的渗透性,从而使包衣的药物在体内逐步释放出来,达到恒释、缓释、速释的目的,或者将药物制成在作用点释放的定位片以及将药物确切送入靶组织的靶向制剂。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充分利用该技术,不仅将其用于普通片剂,而且应用于水丸等多种剂型。

目前,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包合物已经广泛应用在中药制剂领域中,它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使液体药物粉末化,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云南中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经用β-环糊精对银翘解毒颗粒剂中的薄荷和荆芥挥发油进行包含,以挥发油利用率为主要指标筛选出包合工艺条件。该研究是在油与β-环糊精比例为1∶8(毫升∶克),包合温度为30℃,包合时间1小时的条件下进行,并用TLC(薄层层析)检查包结前后挥发油的稳定性。最后的结果表明,β-环糊精包结工艺能更有效地保存挥发油有效成分,并可提高其稳定性。

固体分散体技术是指药物以微粒、微晶或分子状态等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中的技术体系。应用水溶性或亲水性很强的物质做固体分散物载体,可以增加难溶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目前应用此技术的产品有复方丹参滴丸、苏冰滴丸、香连滴丸等。近年来,该技术在缓释制剂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研究证明,应用水不溶性载体或难溶性材料做载体,可以阻止药物释放,达到缓释或控释的目的,如以肠溶材料丙烯酸树脂Ⅱ号为载体制成的蒿甲醚固体分散体缓释制剂。

微型包囊技术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将药粉微粒或药液微滴包埋成微小囊状物的技术。药物微囊化后,提高稳定性,延长疗效,掩盖不良气味。研究人员曾经对汉防己甲素、斑蝥、紫杉醇、青蒿素、三尖杉酯碱等天然药物成分进行了研究,效果良好。但是微囊剂仍存在许多问题。平均粒径的控制,靶部位释药速率控制,能生物降解并可吸收的囊材等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中药新剂型研究进展喜人

随着制剂新技术的研究进展,制剂工艺的改进,国内已经出现了许多中药新剂型。

中药片剂是中药新剂型中发展最快的剂型之一,目前品种可达1000种以上。有关的类型包括压制片、糖衣片、口含片、泡腾片、溶液片、微囊化片、胃漂浮片、缓释片等。中药片剂若含有粘性成分少、疏松性成分多或油性较强的药物时,易造成裂片;浸膏片含有大量引湿成分,易受潮、变软、黏结和霉变,一般采用除去引湿杂质或加入防潮辅料或包衣解决。

近年来,科技人员应用新的制剂技术又研制出一些作用特点明确,疗效好的品种,如复方愈创木酚甘油醚双层缓释片,胃幽净漂浮片,五黄止血泡腾片。

胶囊剂硬胶囊和软胶囊,其中软胶囊可以掩盖药物的不适嗅味,服用方便,使容易接受,成为研发和生产的热点。对光敏感、遇湿热不稳定、易氧化的药物,油物及低熔点的药物适宜制成软胶囊,同时软胶囊省去了吸附辅料,使制剂小型化,避免药物的游离和渗出。目前已有不少中药制成了软胶囊,如市场上销售的藿香正气软胶囊、新感冒软胶囊、牡荆油胶丸等。

颗粒剂具有传统汤剂或散剂的特点,又克服了它们的许多缺点,其生物利用度高,生产工艺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生产。由于超滤技术,絮凝澄清技术,流化制粒技术等新技术和新辅料的应用,颗粒剂发展迅速,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已开发出无糖型颗粒剂和泡腾颗粒剂。如无糖型花针冲剂,芍甘止痛泡腾颗粒剂等。

中药滴丸剂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将油性成分分散在基质中,用滴制法制备;另一种是将不溶于水、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分或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速效滴丸。滴丸载药量小,原料药必须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目前市场上此类产品有雷公藤滴丸,葛根黄酮滴丸等。

*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涂膜剂制备工艺简单,使用方便,在一些皮肤病、职业病等防治上有较好的作用。目前数涂膜剂仅限于医院制剂室生产,医院内部使用,对制剂的质量控制也只是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复方中药组分复杂,有些成分可能于成膜材料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反应,破坏了涂膜剂的稳定性。此外,涂膜剂的载药量也较小。因此,对于涂膜剂的开发还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定型巴布剂研发及应用较多。它是将药物以水溶性高分子为基质,不粘皮肤,无橡胶硬膏的皮肤过敏反应,有较好的保湿性,易使皮肤角质层软化,从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目前国内的巴布剂产品有用吉祥草、矮地茶等苗药成分制成的平喘止咳贴,行气通便贴等,还有采用PVA为基质制成的五味子巴布剂、五行散巴布剂、杏钱巴布剂等。但是巴布剂的基质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而中药水浸膏成分复杂,巴布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气雾剂和喷雾剂通过呼吸道可以直接到达作用部位,奏效快,使用方便。国内某些用于急救的传统复方中药已经被开发成气雾剂,如吉林省中医中药药研究院研究人员开发的救心气雾剂用于治疗心绞痛发作。但是气雾剂载药量小,以及抛射剂的限制,许多中药不适于制成气雾剂。

中药注射剂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满足中医急症用药的需要。一些从中草药中分离得到的活性单体,应用新技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关产品包括黄芪多糖脂质体注射剂,紫杉醇脂质体冻干型注射剂,三尖杉酯碱毫微囊注射剂,喜树碱固体脂质纳米粒注射剂,盐酸川芎嗪肺靶向微球注射剂等。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把中药复方“散结化瘀冲剂浸膏”和5-Fu结合制成的磁性微球制剂用于肿瘤的治疗。但是也有业内专家指出,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使中药注射剂存在稳定性不好,刺激大,易发生沉淀等缺点。

原料药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的环节:新药研发的探索阶段、小量试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工业化生产阶段。

1、 新药研发的探索阶段

实验室研究阶段会采用反复分馏、多次重结晶、各种层析技术等一切分离纯化手段,来制备少量的样品供药理筛选,很明显这样的合成方法与工业生产的差距很大。实验室研究阶段在化学药研发流程中比较重要。

2、小量试制阶段

新药苗头确定后,要进行小试研究,小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室原有的合成路线和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在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批量合成、积累数据,提出一条基本适合中试生产的合成工艺路线。

3、 中试生产阶段

根据小试实验研究工业化可行的方案,进一步研究在一定规模的装置中各步化学反应条件的变化规律,并解决实验室所不能解决或发现的问题,为工业化生产提供设计依据。原料药中试生产也是原料药小试生产的扩大。

4、工业化生产阶段

原料药的工业化生产,其重要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用于相应的制剂生产,二是以原料药及化工原料的形式进行国内外销售。在将工艺由实验室转向工厂、将样品转化成产品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无外乎路线优化阶段,这是成功转向生产的基石。

原料药的简介:

原料药在ICH Q7A中的完善定义:旨在用于药品制造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且在用于制药时,成为药品的一种活性成分。此种物质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症状缓解,处理或疾病的预防中有药理活性或其他直接作用,或者能影响机体的功能或结构。

药剂的有效成分。原料药只有加工成为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医药。原料药根据它的来源分为化学合成药和天然化学药两大类。天然化学药按其来源,也可分为生物化学药与植物化学药两大类。

化学合成药又可分为无机合成药和有机合成药。无机合成药为无机化合物(极个别为元素),如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有机合成药主要是由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经一系列有机化学反应而制得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霉素、咖啡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