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沙康唑对白血病作用大吗能吃吗有用吗-泊沙康唑对白血病作用大吗能吃吗
本品适用于多种对两性霉素不能耐受或难治性成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对高危患者预防用药,用于13岁以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特别是患有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者、白血病患者和由于化疗而长期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本品比对照药物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能更有效预防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并可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相关的病率。
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的临床数据研究
生活中感染霉菌是很正常的,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当一回事,要么自己着自然恢复,要么就是随便去药店买一些药,结果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其实面对毛霉菌感染,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预防,另一方面要接受正规治疗。那么,毛霉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毛霉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毛霉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是由毛霉菌,总状毛霉,分支梨头霉,少根根霉及米根霉等引起的深部真菌病,侵犯血管壁及血管腔,引起炎症及血栓。
毛霉菌的分生孢子随空气传播、定居,并可在任何有碳水化合物来源的基质中生长。大部分人类通过吸入分生孢子而感染。它们体积很小,可直接进入肺泡,因此毛霉菌在侵袭机体组织之前,无需在人体中定殖。在健康宿主,分生孢子肺内巨噬细胞吞噬;在免疫损伤的宿主,分生孢子的发芽和直接生长容易发生血管侵袭。在中性粒细胞减少者,菌丝可通过直接扩散侵入邻近组织,或通过淋巴血液途径发生播散。毛霉菌病亦可经伤口发生定殖而发病。污染的食物可引起胃肠道的毛霉菌感染。
毛霉菌感染主要表现为鼻、腭部侵袭性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热、疼痛、眼眶蜂窝织炎、眼球突出及鼻腔脓性分泌物。确诊感染后,主要的治疗措施有三个方面:第一,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和艾滋病等;第二,抗真菌治疗,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每天每公斤体重用量10-20mg,也可用泊沙康唑治疗;第三,坏组织外科手术彻底清除。
毛霉菌感染是什么原因毛霉菌感染是指由毛霉目真菌所致的感染。可引起易感人群的鼻、脑、肺、胃肠道、皮肤和播散感染。其主要致病菌有米根霉、小孢根霉、巴西果小克银汉霉等。毛霉菌主要易感因素有糖尿病酸中毒、大面积烧伤、白血病、淋巴瘤及艾滋病等。长期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血液透析和静脉者也有可能发病。该菌侵入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及新生儿的脐部。大多数患者是通过吸入空气中毛霉孢子而感染,肺和鼻窦最常受累。其次是食入或外伤致病。
抗真菌药物:
A.氟胞嘧啶(5-FC):有报道本药与利福平或四环素类或与两性霉素B有协同作用,因此有人建议用5-FC再加低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以减少两性霉素B的毒性。
B.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降低毒性,并增加两性霉素B的防治效果。
(2)外科扩创:尽量清除坏组织。使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容易到达病灶,有鼻旁窦炎时亦应清洗引流,如有视网膜动脉栓塞、眼炎或眼球波及时应摘除眼球。
(3)控制潜在疾病:纠正糖尿病患者的酸中毒及脱水,但在应用激素的免疫抑制患者、白血病或慢性肾病、免疫及代谢障碍的患者常不易治疗。
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的介绍
1、预防曲霉菌和念珠菌感染
在重度免疫系统缺陷导致风险增加的患者中进行了2项关于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的随机、对照研究。
第1项研究(研究1)是在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体中比较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200 mg,每日3次)与氟康唑胶囊(400 mg,每日1次)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随机化、双盲临床试验。使用复合终点,包括经过确证/很可疑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亡或使用全身抗真菌治疗对预防有效性进行评估(患者可能满足1个以上的标准)。研究1在研究治疗结束后7天以及随机分组后16周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在2个治疗组之间,平均治疗持续时间相似(泊沙康唑和氟康唑治疗组分别为80天和77天)。表11中显示了研究1的结果。
第2项研究(研究2)是一项在因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而接受细胞毒化疗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中,比较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200 mg,每日3次)、氟康唑混悬液(400 mg,每日1次)或伊曲康唑口服溶液(200 mg,每日2次)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随机化、开放研究。与研究1相似,使用复合终点,包括经过确证/可疑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亡或使用全身抗真菌治疗对预防有效性进行评估(患者可能满足1个以上的标准)。研究2在治疗期加7天和随机分组后100天对患者进行评估。在2个治疗组之间,平均治疗持续时间相似(泊沙康唑和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组分别为29天和25天)。表12中显示了研究2的结果。
总之,进行了2项预防性临床研究。如表格中所示(表11和12),临床失效作为复合终点,包括突破性侵袭性真菌感染、亡和使用全身抗真菌治疗。在研究1(表11)中,泊沙康唑(33%)与氟康唑(37%)的临床失败率相似(泊沙康唑-对照药物差异的95%置信区间-11.5% 至3.7%)。而在研究2(表12)中,接受泊沙康唑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失败率(27%)低于接受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的患者(42%)(泊沙康唑-对照药物差异的95%置信区间-22.9%至-7.8%)。
在研究1的2个治疗组中,第16周的所有原因的亡率相似[泊沙康唑58/301(19%)与氟康唑 59/299(20%)];在研究2中,泊沙康唑治疗组患者在第100天的所有原因的亡率低于氟康唑/伊曲康唑治疗组[泊沙康唑44/304(14%)与氟康唑/伊曲康唑 64/298(21%)]。2项研究证明,在接受泊沙康唑预防的患者中,曲霉菌导致的突破性感染发生率低于接受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的患者。
2、治疗口咽念珠菌病(OPC)
研究3是一项在出现口咽念珠菌病的HIV感染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化、对照、评估者设盲研究。患者接受泊沙康唑或氟康唑口服混悬液治疗(泊沙康唑和氟康唑的给药方案如下所示:100 mg,每日2次,为期1天,之后为100 mg,每日1次,为期13天)。
在为期14天的治疗后以及治疗结束后第4周,对临床和真菌学结果进行评估。至少接受1次研究药物治疗并且基线期口腔拭子念珠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被纳入分析(表13)。大多数受试者的基线期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
在2个治疗组中,第14天的临床成功率(所有溃疡和/或菌斑以及症状完全或部分缓解)和治疗结束后4周的临床复发率(初始治愈或改善后,体征或症状复发)相似(表13)。
在2个治疗组中,真菌根除率(治疗结束时,第14天的定量培养中不存在菌落形成单位)以及真菌复发率(治疗结束后4周)也相似(参见表13)。 表13:口咽念珠菌病中的临床成功率、真菌根除率和复发率泊沙康唑 氟康唑 治疗结束时(第14天)的临床成功率 155/169(91.7%) 148/160(92.5%) 临床复发率(治疗结束后4周) 45/155(29.0%) 52/148(35.1%) 治疗结束时(第14天)的真菌根除率(不存在CFU) 88/169(52.1%) 80/160(50.0%) 真菌复发率(治疗结束后4周) 49/88(55.6%) 51/80(63.7%) 在2个治疗组中,真菌应答率也相似(泊沙康唑 68.0%,氟康唑 68.1%),其中成功标准为治疗后定量培养中菌落形成单位数≤ 20(CFU/ml)。这个结果的临床显著性未知。
3、治疗氟康唑或伊曲康唑难治性口咽念珠菌病
研究4是一项在出现氟康唑或伊曲康唑难治性口咽念珠菌病的HIV感染患者中进行的、关于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的非对照研究。如果经过标准疗程,即氟康唑,≥每日100 mg,至少连续10天或伊曲康唑,每日 200 mg,至少连续10天后口咽念珠菌病未获得改善或加重并且在泊沙康唑治疗前14天以上未停止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则认为口咽念珠菌病为难治性。在199名入选这项研究的受试者中,89名受试者满足难治性感染的严格标准。
45名出现难治性口咽念珠菌病的受试者接受了泊沙康唑 400 mg,每日2次,为期3天治疗,之后接受400 mg,每日1次,为期25天治疗,并可选择在为期3个月的维持期内继续接受治疗。经过剂量调整后,另有44名受试者接受了泊沙康唑400 mg,每日2次,为期28天治疗。在为期4周的治疗后,通过临床成功(治愈或改善)率对泊沙康唑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临床成功率为74.2%(66/89)。初始和修正给药方案的临床成功率相似(分别为73.3%和75.0%)。
依鲁替尼的适应症?
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商品名:诺科飞?),处方药,由默沙东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被称为默克)研发、生产,2013年6月17日获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进口注册批准。诺科飞?用于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适用于13岁和13岁以上因重度免疫缺陷而导致侵袭性曲霉菌和念珠菌感染风险增加的患者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患者或化疗导致长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治疗。泊沙康唑是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可以对移植领、血液肿瘤领域等高危患者起到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作用,目前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地区获批,并在美国、欧盟等40多个国家、地区上市。诺科飞?被欧洲白血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者抗真菌指南(ECIL-3 指南)、2008年美国感染性协会(IDSA)曲霉病临床治疗实践指南和2009 ISDA念珠菌临床治疗实践指南、2010年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临床治疗实践指南以及NCCN指南,和2013年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次修订版)》推荐应用于抗真菌感染临床治疗实践。
药效学
Ponader 等的一项试验中,给 4 对淋巴瘤模型犬每日口服依鲁替尼胶囊 2.5~20 mg/kg,共 7 d,然后镜检被标记的单核细胞,结果发现依鲁替尼能够与外周血液及肿瘤组织中的 BTK 结合,肿瘤斑块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Ⅰ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容易复发且不易治愈的 NHL 患者,依鲁替尼可与 BTK 形成不可逆结合,在服药后的 4 h 内不可逆结合率高达 95%以上,该结合对周围血细胞无显著影响。一项对 48位 CLL 患者每日 po 依鲁替尼 420 mg,治疗时间为15.6 个月的试验结果显示总体应答率为 58.3%,应答响应时间从 5.6~24.2 个月。在Ⅱ期临床试验中, 111 名 MCL 患者每日 po 依鲁替尼 560 mg,治疗时间为 8.3 个月,结果显示总体应答率高达 68%,完全应答率达到 21%,另有 47%的患者为部分应答,应答响应时间的中值为 17.5 个月。
药物相互作用
依鲁替尼主要通过 CYP3A 代谢,因而在与CYP3A 抑制剂或诱导剂同时服用时,其暴露量将会受到影响。酮康唑是 CYP3A 强抑制剂,能使依鲁替尼的最大血药浓度( Cmax)和 AUC 分别增加 29、24 倍;中度 CYP3A 抑制剂能使依鲁替尼的 Cmax 和AUC 分别增加 6、 9 倍。
利福平是强 CYP3A 诱导剂,能使依鲁替尼的暴露量降低为原来的 1/10;中度 CYP3A 诱导剂也能使依鲁替尼的暴露量降低为原来的 1/3。 这种暴露量的改变并不是希望的结果。因此,应避免依鲁替尼与中度或强 CYP3A 抑制剂及诱导剂同时服用,这种强抑制剂还包括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克拉霉素和泰利霉素,强诱导剂还包括卡马西平、利福平和苯妥英等。
不良反应
在Ⅱ期临床研究中, 51 名 CLL 患者每日口服依鲁替尼 420 mg,治疗时间为 21 个月,出现的不良反应大多数属于 1 或 2 级,约 20%的患者出现了腹泻、上呼吸道感染、乏力、咳嗽、关节痛、药疹、发热或轻微水肿等,出现 3 或 3 级以上血液病不良反应较少,包括血小板减少( 10%),嗜中性白细胞减少( 15%); 111 名 MCL 患者每日口服依鲁替尼 560 mg,治疗时间为 8.3 个月,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大多属于 1 或 2 级,近 20%的患者出现了腹泻、乏力、恶心、轻微水肿、呼吸障碍、便秘、呕吐或食欲减退等,出现 3 或 3 级以上血液病不良反应同样较少,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16%),血小板减少( 11%)和贫血( 10%)。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