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甙元的生物工艺是什么级别-大豆苷是什么

生物技术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的生物识别功能、极高的选择性,它可与现代的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产生一些简单、结果精确、灵敏、专一、微量和快速、成本低廉的检测方法,因此其在食品检验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的几种生物检测技术

1 免疫法

免疫法是最灵敏的生物检测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灵敏度可达1ppb,1ppm)、操作简便、再现性好,应用前景看好。用免疫法可进行蛋白质检测,由于不同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极小,只能通过各种免疫方法或标记探针法加以区别。

(1) 荧光抗体法

将荧光抗体溶液滴加于固定的标本上,一定时间后用缓冲液冲洗,若有相应抗原存在,即与荧光抗体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即可看到发荧光的抗体复合物。荧光抗体法在微生物污染鉴定中经常使用,最常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

(2) 放射免疫法

灵敏度高,但操作相对复杂,放射免疫法同位素半衰期短,保存及操作不便。目前应用情况受到限制。

(3) 酶联免疫吸附法

是一种基本的酶免疫检测方法,其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快速、易操作、结果判断客观准确、实用性强。酶免疫法和其他免疫法一样,都是以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以酶或辅酶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法除可检测食品中的毒素、残留农药及微生物外还可用于营养素的测定。

(4) 凝集反应法

当有电解质存在时,颗粒状的抗原与其特异性的抗体结合并生成可见凝集块的反应称为凝集反应,有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法。利用凝集反应可测定抗体的效价,也可用于细菌、病毒等的分类。

(5) 沉淀反应法

沉淀反应法常见的是一种琼脂扩散试验。单向扩散是利用不同抗原抗体在琼脂中不同的扩散速度而会在琼脂中出现几条相互分离的沉淀带。双向扩散则是利用抗原抗体都向中间层―――琼脂扩散而形成沉淀带,根据分离沉淀带的数量可确定抗原抗体种类。

(6) 免疫扩散法

利用蛋白质在半固体基质上的扩散作用,使抗原和抗体在浓度比例合适的部位产生沉淀带或沉淀环,从而检测蛋白质。如血清中IgG、IgA、IgM含量的测定。

(7) 免疫电泳法

免疫电泳法是将电泳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先将血清或蛋白质抗原在琼脂凝胶中进行电泳。带电的蛋白质抗原向负极移动,加入抗血清后,不同区点的抗原再与抗体进行沉淀,当相应抗原抗体接触,在适当比例下形成弧形沉淀带,根据沉淀带的位置对蛋白质的各组分进行检测。如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

2 酶检测法

酶检测法就是用酶来测定某些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于检测的食品成分的含量或测定食品中某些特殊酶的活性或含量。其最大特点就是特异性强。所以常用于分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比较相近的同类物质的分别鉴定。如测定食品中残存有机农药的含量、微生物污染或了解食品的制备、保存情况。

酶检测法的样品一般不需要进行很复杂的预处理,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反应条件温和,酶检测法的检测速度也比较快。常用的有以下方法:

(1) 终点测定法

在以待测物质为底物的酶反应中,如果使底物能够接近完全地转化为产物,而且底物或产物又具有某种特征性质,通过直接测定转化前后底物的减少量、产物的增加量或辅酶的变化等就可以定量待测物质。

(2) 动力学测定法

在反应体系中精确加入一定数量的酶,测定反应物或产物变化的速度。测定的参数可以是吸光度、荧光度、pH值等。

(3) 多酶偶联测定法

当被测定的底物或反应产物没有易于检测的物理化学手段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酶进行连续式或平行式的偶联反应,使底物通过两步或多步反应,转化为易于检测的产物,从而测定待测物质的含量。例如葡萄糖的定量测定。

(4) 利用辅酶作用或抑制剂作用测定法

如果待测物质可作为某种酶专一的辅酶或抑制剂,则这种物质的浓度和将其作为辅酶或抑制剂的酶的反应速度之间有一定关联,因此通过测定该酶的反应速度就能进行这种物质的定量。嘌呤、核甙酸、维生素、辅酶及食品中农药、杀虫剂的检验可用此法。

(5) 通过酶反应循环系统的高灵敏度测定法

对于极微量的物质进行酶法检测时,由于灵敏度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应用通常的终点测定法,可设计一个酶反应循环系统来提高检测灵敏度。

(6) 酶标免疫检测法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具有选择和结合的双重功能。若要测定样品中抗原的含量,就将酶与待测定抗原的对应抗体结合在一起,制成酶标抗体。然后将酶标抗体与样品液中待测抗原,通过免疫反应结合在一起,形成酶―抗体―抗原复合物,通过测定复合物中酶的含量就可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此法可用于食品的污染检测,尤其适用于毒素的快速检测。

(7) 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

酶的活性可以采用同位素标记的底物进行测量。经酶解后随时间所生成的放射性产物含量与酶的浓度成正比。也可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底物在酶的作用下得到的产物,分离测定产物的同位素含量。此法可用于需要进行极微量的分析或因新发现的酶还未找到适当的分析法时的测定。

3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又名基因探针技术或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具有敏感性高(可检出10-9―10-12的核酸)和特异性强等优点。两条不同来源的核酸链如果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就能够特异性的结合而成为分子杂交链。据此,可在已知的DNA或RNA片段上加上可识别的标记(如同位素标记、生物素标记等),使之成为探针,用以检测未知样品中是否具有与其相同的序列,并进一步判定其与已知序列的同源程度。

核酸探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进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用于检验食品中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及产毒素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病原体的检验。近年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核酸探针正越来越多地用于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

4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是一种极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项DNA体外扩增技术,在体外对特定的双链DNA片段进行高效扩增,故又称基因体外扩增法。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快速、特异、敏感,在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金**葡萄球菌、顽固性梭状芽胞杆菌、沙门氏菌等的检测。

5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能同时将大量探针固定于支持物上,可以一次性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的操作繁杂、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序列数量少、检测效率低等不足,是一种在生物技术产品检测中极有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的技术,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完全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检测技术之一。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以判断该植物是否含有外来的基因序列,而鉴定该植物是否为生物技术作物。

6 免疫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是根据生物体内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化学变化而设计的生物传感器,其主要由感受器、转换器和放大器组成。免疫传感器是多学科边缘交叉的产物,其研究涉及到电化学、物理、生物、免疫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免疫传感器主要有:酶免疫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电位型、电流型、电导型、电容型)、光学免疫传感器(标记型、非标记型)、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型免疫传感器和免疫芯片等。

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工作原理,免役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生物性危害的检测。如可用于致病菌、生物毒素、农药、兽药等的检测。

为什么女性不能多吃豆制品

微生物在中药中的应用

摘要: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医药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和大量经实践检验的成药验方。中药作为天然药物正逐步引起世界的关注。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利用微生物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在中药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微生物可运用于中药菌体发酵、中药炮制等。

关键词:微生物 中药 发酵技术 发酵中药

中国是中医中药的起源,几千年来中医药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逐渐积累,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和大量经实践检验的成药验方。中药行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少数几个产业之一,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最有实力、最有优势、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传统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受到各国人民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各国都在从中药等天然产物中寻找有效药源。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在生命科学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各门学科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在制药药现代化进程中,微生物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微生物学成果可以更好地促进制药的现代化,也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1 微生物学理论促进了微生物相关中药的发展

对传统微生物中药的生物学研究加深了传统微生物中药的应用和产品开发,特别是多种中药微生物纯培养物代替原药材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如灵芝、猴头等各种药用菌的栽培, 对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以金水宝为代表的从冬虫夏草中分离的真菌纯培养物代替冬虫夏草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掀起了以蝙蝠蛾拟青霉、蝙蝠蛾多毛孢、蛹虫草、等虫生真菌的研究热潮。对一些微生物和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中药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龙血竭的形成与真菌有密切的关系, 是龙血树抵抗微生物侵染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僵蚕中的一些有效成分是微生物、蚕、桑叶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天麻、茯苓等中药的生物学研究促进了这些中药品种栽培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相关中药形成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以腐生生活方式形成的大型药用真菌,如灵芝、猴头、木耳、香菇等。这些真菌基本上都可以实现人工栽培。2)天然微生物发酵植物性中药材料形成,如神曲、红曲等,主要是酵母和丝状真菌。3)植物和微生物共生形成的中药, 如天麻是蜜环菌和天麻植物的共生体,天麻植物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猪苓也是由于蜜环菌侵入猪苓菌核形成的共生体,由蜜环菌提供营养。4)寄生真菌侵染活体昆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其实质是昆虫的致病菌。如冬虫夏草、僵蚕、蛹虫草等。5)微生物侵染植物后,植物抵抗微生物的侵染而形成的植物抗毒素,如龙血竭、沉香等[1]。

微生物相关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为这些中药的质量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加深了对这些中药药理作用的认识。药理学研究促进了传统微生物中药在治疗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多数微生物中药都具有滋补保健的效果,如灵芝、冬虫夏草成为保健食品开发的热点。大多数药用真菌都含有真菌多糖, 真菌多糖能增强免疫力、没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成为抗癌、抗病毒产品开发热点。

2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中的应用

发酵工程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离体酶的某些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

发酵工程微生物发酵制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综合技术,以利用微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微生物机体在反应器内的生长繁殖及代谢过程来合成一定产物,通过分离纯化进行提取精制,并最终制剂成型来实现药物产品的生产。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微生态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是从中药(天然药物) 制药方面寻找药物的新疗效。传统的中药发酵多是在天然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现在的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充分吸收了近代微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其先进发酵工艺特点是: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

2.1古代中药发酵技术应用历史与现状

我国人民远在 4000多年前就学会利用发酵来酿酒,此后又相继利用发酵来生产酱、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本草经疏》曰:“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说明中药临床应用之曲是在酿酒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曲与酒相维系。后来人们在酒曲中加入其他药物制成专供药用的各类曲剂。《本草纲目》云:“古人用麴,多是造酒之麴。后医乃造神麴,专以供药,力更胜之。”可见古人早已将微生物发酵应用于中药炮制。即将药材与辅料拌和,一定温度和湿度下通过微生物的发酵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直到现在,临床仍在应用的发酵(制品)中药,如六神曲、淡豆豉、建曲、沉香曲、半夏曲、红曲、豆黄等,均是利用炮制环境中的野生微生物(多为霉菌、酵母、细菌等)进行多菌种固体发酵而成[2]。

发酵技术应用历史悠久,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主要是起到中药复合炮制的作用。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发酵处理后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可利用该特性生产不同适应证的中药。例如,发酵淡豆豉时,以桑叶、青蒿发酵者,药性偏于寒凉,多用于风热感冒或热病胸中烦闷之症;以麻黄、紫苏发酵者,药性偏于辛温,多用于风寒感冒头痛之症。在清代,根据辅料中药及治疗功能的不同,又制出了皂角曲、竹沥曲、麻油曲、牛胆曲、开郁曲、海粉曲、覆天曲等10种药曲。

但是传统的中药发酵仅对自然界的菌种进行利用,且菌种不纯,不能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定向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有意识地根据药物之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同时,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的微生物来说,就不可能在药物上生长起来。这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另外,是否会落入有害菌也不明确,使微生物在药物中的潜在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中药发酵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仅是对真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草菌丝体、槐耳发酵等,大都是单一发酵。虽有报道加入中药,但也仅是将中药当做菌丝体发酵的菌质,同时研究发现,含有中药的菌质对原发酵物的功效有影响,只是未见深入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呼吁中药发酵制药可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开发新药。同时也开展了另一项研究,即生物转化,我们认为它与中药发酵是密不可分的。90年代初,日本人小桥恭一发现中草药成分如番泻叶甙,可借助肠道细菌转化为致泻有效成分而起到治疗作用。又有报道,在中药有效成分与细菌的生物转化过程,许多甙类、黄酮类、黄酮醇、黄烷酮类、香豆素类等均经过肠道菌进行了化学修饰。有作者指出 ,在中药成分生物转化的研究过程中 ,对代谢物提纯、确定结构模式固然需要,但更应当推出微生物发酵。中药成分的生物转化是中药创制新药研究的重要方面。正在修订中的我国新药申报指导原则,已决定将生物转化列入创新(一类) 药的研究。董玫等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发酵液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 H22的生长,而等量的六味地黄丸煎剂则无明显抑瘤作用。六味地黄发酵液还可以对抗环磷酸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且升高报细胞的作用明显高于六味地黄煎剂。香港中医博士吴志勇成功发酵出黄芪液,经福建中医学院测定,发酵的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是普通煎、煮、熬水提法的5.04~0.365倍之间。据悉,卫生部药品检验所动物试验结果:发酵中药只需1/28的量,即可与一般煎、煮、熬的水提物一份的量发挥同等的药效。据报道,含有中药成分的培养基对原发酵中药的影响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的研究将有望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国外对于中药发酵的研究报道较少,主要在食品、酶工程,如日本的纳豆,用Bacillus菌发酵大豆。由于Bacillus菌酶系丰富(包括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并能增加维生素K的含量,Bacillus subtilis菌环能消除小肠内致病菌,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和降压作用。中草药发酵的研究有必要借鉴上述成功的经验[4]。

2.2中药发酵制药的特点

中药发酵制药技术的典型特点就是生物转化。可概括如下几点:1)药物的有效组分、活性物质最大限度的得以提取、利用;2)药物进入人体后不能直接被利用的有效活性组分,因在体外得以完成而被直接利用,迅速发挥应有效能;3)优选的人体有益菌种本身具有补充或增强原有药物的功能;4)中药发酵制药与原有药物相比产生了新的活性物质,从而具有新的保健、预防或治疗功能;5)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又一新技术,生产工艺可控,所得产物精确,制剂方便,便于与国际接轨[4]。

2.3 中药发酵的分类

中药发酵分为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液体发酵是在借鉴抗生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把菌丝体加入培养基中,将之与药材混合后放置于适温下进行发酵。液体发酵具有较高的物质传递效率,易于实现发酵工艺的自动化控制。固体发酵是以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农副产品如麦麸、甘蔗渣、玉米芯等作为发酵营养基质,用一种或多种真菌作为发酵菌种,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发酵。固体发酵在发酵过程中既生长菌体,又形成各种次生代谢物质,难以将其分离,南京中医药大学庄毅教授将它们统称为“菌质”。按应用方式又可将其分为“无渣式”和“去渣式”,前者不用经过提取可直接用药,后者要经过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制剂后才可用药[3]。

2.4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2.4.1利用中药培养基发酵药用真菌

菌物界估计逾十万种,可供药用的高等真菌约20余种,利用潜力巨大。国内20世纪60年代兴起深层培养(或发酵),2世纪8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进行的冬虫夏草大规模发酵培养研究,也仅是对菌类自身发酵的研究,如灵芝、冬虫夏草、香菇发酵等,且大多是单一发酵。目前对灵芝、云芝、冬虫夏草、灰树花、密环菌、金针菇、香菇、姬松茸、茯苓等很多菌种的发酵技术已日趋成熟。

庄毅曾提出了菌质的概念,即用一定的药用菌菌种接种在一定的固体基质上,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发酵(发酵周期),在特定的质量指标控制下达到发酵终点而产生菌质。可采用现代技术将有效真菌与中草药组成的不同发酵基质构成各种发酵组合,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菌质。可以利用中药作为培养基的组成部分,构建药性菌质,比较发酵前后中药相关成分的变化,为中药与药用真菌的结合寻找突破点,并开发具有良好功效的药物。王玉红等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黄芪以促进灵芝的生长和灵芝多糖的产生,结果其多糖的组分发生了变化,有可能产生了新的物质。尤建良等将中药抗癌复方“康复灵”(主要含党参、麦冬、薏苡仁、猪苓、淮山药等)以灵芝菌进行生物发酵,结果表明灵芝中药制剂发酵液的抑瘤率达47.87%比单独的灵芝发酵液、单味中药制剂和灵芝发酵液中药制剂混合液均有明显提高。

2.4.2中药发酵用于药材的炮制

发酵法一直是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它借助微生物的作用,改变中药原有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酶,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为新的活性成分或将毒性成分分解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中药加工中用发酵法炮制中药,如五倍子,这种中药具有收敛止泻、止血的功能,但其主要成分鞣酸在肠道中与蛋白质结合会降低其活性。研究人员用含根毒菌等物质的酵曲发酵五倍子,能显著提高其收敛作用,降低副作用。

香港中医吴志勇博士与内地教授林陆山合作,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发酵中药获得成功。它彻底改变了煎、煮、熬、炼、蒸、浸的传统加工工艺,并使药效提高,发酵黄芪所含的黄芪多糖最多为传统工艺的5倍,且动物实验证明发酵黄芪的用量为传统方法制成的药的1/28,即可产生相同的药效。

(1)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

中草药中植物类药材占90%,药材有效成分多存在于胞浆中,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2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2.1中药发酵用于药材的炮制等物质构成的致密结构。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过程中,当胞浆中的有效成分向提取介质扩散时,必须克服细胞壁及细胞间质的双重阻力,使有效成分浸出受阻。微生物可利用中药中的成分为营养进行分裂、生长、繁殖和代谢,在代谢过程中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等几十种胞外酶进入培养基,使细胞破裂,细胞间隙增加,减小细胞壁、细胞间质等传质屏障对有效成分从胞内向提取介质扩散的传质阻力。体外试验证明对盾叶薯蓣采用预发酵,有效组分薯蓣皂苷元的产率明显提高。

(2)中药发酵可提高中药药效

在发酵的过程中,对中草药细胞进行破壁使有效物质溶出,提高了活性成分的浓度。并且,将许多人体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大分子有效活性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的活性物质,使发酵中药在人体中可以较快的被吸收,且吸收较完,治疗效果好。

王林等人用麻黄、莱菔子、金银花、连翘四味中药发酵灵芝菌,发现这四味中药对灵芝菌的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增加作用,且使灵芝发酵液的止咳、祛痰作用高于其与中药混合发酵前。

董枚等也报道,将传统方六味地黄汤发酵,其发酵液对小鼠肝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六味地黄发酵液0.3g/kg连续给药两周,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Hzz的生长,抑瘤率为30,而同等剂量的六味地黄煎剂无明显的抑瘤作用,而且六味地黄发酵液组的白细胞数比煎剂组多(P<0.01)。在免疫调节方面,六味地黄发酵液的功效明显优于六味地黄煎剂。

陈永强等经实验发现,甘草经微生物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后甘草酸转化为甘草次酸,甘草次酸可被肠道直接吸收,短期内在血液中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迅速作用于靶部位,并且通过微生物的作用,甘草的细胞间质及细胞壁得到分解,促进甘草其它有效成份的释放。通过微生物对甘草的转化作用,甘草的急性抗炎、镇痛效果都显著增强。

(3)中药发酵产生新的活性物质

有些中药经过多菌种混合发酵后还可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产生新的功能,为活性物质的筛选提供新的途径。云南大学与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国红等人,联合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对三七根进行发酵后,在对其中的皂苷成分的研究中发现,从发酵后的三七中分离到了人参皂苷RH4。这种化合物未在发酵前检测到,说明这种化合物是通过发酵产生的,可能是在发酵的过程中,三七须根的某些皂苷被微生物转化为人参皂苷RH4。

(4)减毒增效

微生物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大黄生用泻下作用峻烈,易引起腹痛、恶心等胃肠道反应。大黄泻下成分主要是结合型蒽醌衍生物,其中以二蒽醌番泻苷的作用最强。在中医临床中,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及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常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结合型蒽醌分解或破坏,从而缓和泻下作用和其它副作用。云南中医学院的学者戴万生等人,用发酵法炮制大黄,改变了大黄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蒽醌类成分经酵母发酵后,总蒽醌含量仅略有降低,较传统方法保存了更多的大黄总蒽醌,而起泻下作用的结合型蒽醌含量降低。另外,作为抗菌、抗肿瘤的主要有效成分的游离型蒽醌的含量增加了6倍左右,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5,6]。

2.5 发酵中药的优势

试验证明,发酵的中药与煎、煮、熬、灼、蒸、浸法提取的中药有以下几点不同:(1)中药发酵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中药的活性成分,如对热敏感的挥发油和维生素等成分,如薄荷、当归等。(2)中药中有效成份不被破坏并充分利用,如蛋白质、氨基酸,维他命、微量元素等。经检验:发酵中药中含有18种氨基酸、大量的亚麻酸、多肽类小分子活性蛋白、20多种维他命和微量元素等。(3)发酵中药的分

子量较小,吸收较快、较完全、治疗效果较好。如临床中治疗跌打损伤,若筋骨无断裂,98%能1~2次治愈;痔疮98%一次根治。经中央卫生部药物检验所试验证实:发酵中药的药效是普通水提法中药的4~28倍。(4)目前很多中药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重金属超标,而发酵中药所含的重金属不会产生毒性,如朱砂不会释放出水银(汞),(5)发酵法既环保又可“废物”再用,通常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后药渣弃掉,污染环境。发酵法经过反复发酵,约95%被利用,中药渣(即纤维)经过纤维素酶的水解及多酶体的裂解代谢,大部分变成单糖(葡萄糖),可被机体利用,未被利用的纤维素可润肠通便,起到肠道清道夫的作用,有的便秘患者服用了发酵中药后意外地解决了便秘的问题[5]。

2.6中药发酵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目前中药发酵技术无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在方法上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单味药材发酵和传统复方发酵开发得都很少,故少有投入生产的发酵新药。同时中药发酵技术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中医药自身体系的模糊性、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中药发酵机理的不明确性、微生物生长特性的多样性以及在中药发酵过程中如何贯彻中医理论的指导等。因此,对中药发酵关键技术的正确把握关系到其发展方向和前景,笔者认为,今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待深入研究。

2.5.1中药发酵机理:目前微生物发酵中药的机理已有一些基础和推断,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和作用机理的不明确性,中药的有效成分、一些非有效成分及特殊的基质环境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尚有待研究;针对具体的中药及复方,明确其发酵作用机理,揭示发酵中药的科学内涵,其发酵体系的特点和作用机理仍待进一步研究。

2.5.2 中药发酵共性技术:加强对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发酵技术、微生物培养的系统研究,并进行成分的分离、鉴定和相关药理试验,明确微生物的性质以及变化过程,建立起统一的能应用于大多数中药发酵的通用方法与共性技术体系,为实现发酵中药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2.5.3 优良菌种选育技术:菌种的选育是中药发酵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应该加大发酵菌种的选育和评价工作,使更多优良的菌种能够最大限度作用于中药,从而为更多有价值的发酵中药产品的研制奠定基础。

2.5.4 现代复合微生物发酵技术:多菌种发酵较单一菌种发酵具有更强的生物转化能力,但也是发酵研究的难点。传统中药发酵多是自然界混合菌种天然发酵的结果,因那时人们并不知道微生物和发酵的关系,从而很难人为控制发酵过程。如何应用现代微生物工程的相关技术,进行中药多菌种发酵,提高发酵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提高发酵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进行现代发酵中药研究的又一关键技术。

2.5.5 发酵中药筛选模型和多维评价体系:中药具有品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复杂性、药效作用多向性的特点,中药复方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非加和性等特点。因此,中药及其复方在发酵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进行发酵后选用何种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建立发酵中药筛选模型和多维评价体系,是发酵中药研究的又一技术难点[7]。

3 微生物在组培中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中的应用

用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中药的有效成分是解决中药资源紧张的重要手段,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组织培养中用发根农杆菌诱导组培物产生发状根(hairy root),由发状根形成次生代谢产物已成为利用中药组织培养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常用方法。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80多种植物的发状根无性系,其中不少是药用植物。Yosh ikawa等的研究表明,人参的发状根在无外源激素的条件进行培养,人参皂苷,可达干质量的0.95%,而天然栽培根仅为0.4%,因此人参发状根完全有可能代替天然人参作药用。黄遵锡从短叶红豆杉诱导出发状根,选育出的5株无性系20 d后生物量增加9倍,紫杉醇的量是愈伤组织的1.3~8.0倍。

在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真菌能诱导植物中特定次生产物的积累,使植物产生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抗性。丹参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利用丹参毛状根和丹参转化细胞生产丹参酮等次生代谢物成为研究的热点。大丽轮枝菌.激发子V44和酵母提取物分别诱导丹参毛状根和丹参转化细胞后,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提高,且有利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1]。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在中药栽培和中药新资源开发方面的应用

内生菌(endophyte)主要指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存在于健康植物的组织中、不形成明显侵染的一类微生物。内生菌可以促进宿主的生长、发育,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甚至会促进宿主植物某些代谢产物的形成。深入研究中药内生菌,对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和栽培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某些活性成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对于不同地方的相同物种来说,其内生真菌类群是不同的,这可能是形成中药道地性的原因之一。

开唇兰小菇、石斛小菇、兰小菇等3 种小菇属内生真菌对兰科濒危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线莲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接种3 种内生真菌后,铁皮石斛苗的生长量高于对照3~5倍,石斛小菇、兰小菇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也有明显促进作用;接种3种真菌的金线莲苗,侧芽及侧根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在植物试管苗培养基中分别加入20%真菌菌丝及10 mg/L发酵液的醋酸乙酯提取物,结果发现3种菌的菌丝体及兰小菇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提高铁皮石斛原球茎的增殖率;石斛小菇的菌丝体对金线莲的生长和侧芽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开唇兰小菇和兰小菇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分别对金线莲侧芽发生数及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3 种内生真菌对铁皮斛、金线莲的促生长作用与菌丝内及分泌到菌丝外的代谢产物有关。

菌根是植物和真菌的共生体,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现象,菌根菌能促进菌根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和水分,通过刺激或增加寄主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如抗生素、植保素、酚类化合物、苯丙烷类代谢酶系、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水解酶等,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和抗逆能力。用VA菌根真菌Glomusm osseae 接种韭菜进行试验, 结果接种株比未接种株的株高、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质量分数都增加,抗冻性增强。但在中药栽培研究中应用菌根技术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报道的文献比较少[1]。

展望

我国有悠久的重要使用史,微生物应用于中药业有悠久的历史,中药炮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为开发新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空间。进行中药发酵研究也具有成熟的现实条件,应当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发酵中药所包含的成分极其复杂,对其成分分离纯化有较大的难度,今后应加强纯化条件的研究,并科学地优化,提高纯化水平。同时,应加强新剂型的研究开发,针对不同的适应症开发出相适应的剂型。

发酵中药是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研究的完美结合,必将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开辟新的道路,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酵中药还有利于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药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杨红亚, 王兴红, 彭 谦. 微生物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05,36(11): 1728~1731

陆欣媛, 刘松梅, 郑春英, 吴丹. 中药发酵研究概况[J]. 黑龙江医药, 2006,(6): 469~470

赵雯玮, 陈祥贵, 李鑫. 微生物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 生命科学仪器,2008,6(10): 3~5

王玉阁, 曹 军. 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2): 196~197

秦琴.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中国西部科技,2010,2(21): 43~44

阮晓东, 张惠文, 蔡颖慧, 王艺纯, 孙冬雪, 黄 婷. 微生物在中药生物转化中的应用[J]. 中草药,2009,40(1):149~152

傅超美, 冷静. 中药发酵的概况与关键技术[J]. 药学专论,2008,17(15): 1~2

豆奶粉的营养价值如何?大神们帮帮忙

为什么女性不能多吃豆制品

 为什么女性不能多吃豆制品,豆制品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保健食品,不仅种类丰富,味道也十分香醇可口,豆制品虽然营养丰富,但它并非是多多益善的,以下分享为什么女性不能多吃豆制品。

为什么女性不能多吃豆制品1

  多吃豆类食物的好处

 豆类及豆制品食物都是我们身体所需的。而黄豆的营养价值是豆类中最高的,蛋白质的含量也是非常高,相比瘦肉、鸡蛋、牛奶都高出好几倍。

 生活中豆浆和豆腐都是很不错的大豆制品。营养专家建议,我们每天需要吃豆类及豆制品食物大概50克左右,因为每天都吃50克的大豆就可以获得100毫克左右的钙。虽然大豆的营养价值高,但是也不是可以大量的食用,像肾功能衰竭、肠胃不好的人平时就要限制。

  常吃豆类食品的坏处

 医生建议成人一天饮用豆浆不要超过1000c.c.,一个礼拜喝1到2次就好,才能补充营养、不伤健康。

 温斯顿·普莱斯基金会(The Weston A. Price Foundation) 列出了食用黄豆的一些潜在问题,尤其是食品加工可能造成的危害,值得我们注意。

  植物动情激素的负面影响

 1. 黄豆的植物动情激素(phytoestrogens)是有效的抗甲状腺剂,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而且可能造成胰脏癌。

 2. 食用有黄豆成份的食物的婴儿,可能发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此外,植物动情激素会破坏内分泌功能,对成年妇女而言,有可能导致不孕或是乳癌。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害处

 黄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trypsin inhibitors)会影响蛋白质的摄取,可能造成胰腺失调。

 动物实验曾发现,胰蛋白酶抑制剂会阻碍其成长。

  植酸阻碍成长

 黄豆富含高单位的植酸(phytic acid),会减少身体对钙、镁、铜、铁及锌的吸收。

 黄豆中的植酸 无法藉由一般预防方法来中和掉,比方浸泡、发芽、长时间而缓慢的烹调过程。

 多量的植酸饮食会影响孩童的发育成长。

  黄豆蛋白质有害无益

 蛋白质容易流失,会因为高温加工处理过程而变质,使黄豆中的植物性蛋白质单独存在,不易被吸收。并且黄豆蛋白质的加工处理,会造成有毒的溶毒丙胺酸(lysinoalanine),以及高量的致癌亚硝酸(nitrosamines)。

  黄豆增加维生素需要量

 黄豆中的维生素B12无法被吸收,而实际上,黄豆反而使身体对B12的需求量增加。不仅如此,黄豆制品也会使身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增加。

  黄豆对神经有危害

 黄豆包含高单位的铝,对神经系统及肾脏是有毒害的。

 在黄豆食品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谷胺酸 (glutamic acid或味精)是一种强有力的神经毒素, 它会存留在许多黄豆食品中。

 所以请大家节制的喝豆浆跟吃吃豆类制品罗 ~

  豆类食品的禁忌

  1、胃不好的孕妈咪少吃豆类

 豆制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会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胀甚至腹泻,还会阻碍铁的吸收。因此,患有急性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孕妈咪要少食豆制品。

  2、肾脏不好的孕妈咪不宜多吃豆类

 因为豆类食品中的植物蛋白质中含大量的膘吟碱,能加重肾脏的中间代谢,故不宜用豆类及豆制品作为主要的营养补充。

  3、备孕女性少吃豆类

 大豆中有 一种叫做“染料木黄酮”的物质会抑制精子,使得它们不能与卵子结合,从而影响夫妇生育。因此专家建议备孕女性在排卵期的前后四天左右最好不要食用大豆制品。

  4、孕妈咪少吃发酵类豆制品

 发酵类豆制品是通过接种霉菌后,经过发酵而成的传统食品。这类食品经过微生物作用后,产生各种特殊的香味的有机酸、醇、脂、氨基酸等易于消化吸收,同时还增加了维生素B12的含量,维生素B12能帮助孕妈咪造血。

 但是现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改变了传统的制作方法,采取一些化学的手法,如用硫酸亚铁可产生黑色,再加上其他的臭味物质,做成臭豆腐。因此孕妈咪应少食用这类发酵类食品。

为什么女性不能多吃豆制品2

  女性不宜常吃4种豆制品

  首先要揪出来的是日本豆腐。

 因为口感好,日本豆腐成了餐馆里的人们菜,但不得不告诉大家,日本豆腐和黄豆一点关系都没有,它是以鸡蛋为主要原料,辅之以水、植物蛋白、天然调味料等制成。虽然口感滑嫩且有鸡蛋的香气,但里面一颗豆子也没有,营养价值不高,当然没有大豆异黄酮、大豆磷脂及大豆皂甙对预防慢有利的活性成分。

  其实就是油豆腐。

 油豆腐也叫豆腐泡,是涮火锅的必备菜品。但油豆腐是将豆腐油炸后制成的,是对豆腐本身的再加工。由于油炸处理,水分减少,营养素的含量相对增加,但处理后的豆制品油脂含量偏高,而且,油炸过程容易发生氧化,豆腐本身的健康含量价值大打折扣,建议不要常吃。

  第三个是卤味豆干。

 市面上的豆腐干产品琳琅满目,有卤干、香干、臭干等,各种豆干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与后期工艺制作有关,卤味豆干脂肪含量是各种豆干平均值的4倍多。因此,尽量少买油炸豆腐干和卤豆干,油脂含量高,且隐含着大量盐。

  最后就是水嫩嫩的内酯豆腐。

 跟石膏豆腐、卤水豆腐相比,内酯豆腐的蛋白和钙的含量是最低的,而且这种豆腐含水量高,想通过它补钙是不太理想的。

为什么女性不能多吃豆制品3

  吃什么豆制品可以美白?

  1、豆浆

 都将是将大豆用水跑后磨碎过滤煮沸而成的,营养非常丰富哦。它易消化,含有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的含量比牛奶还要高,经常饮用可以达到很不错的美白效果,通常润肺,特别实用。

  2、豆腐面膜

 将豆腐切成一厘米左右的薄片,在晚上清洁皮肤后均匀的敷在脸上,半小时后取下豆腐片轻轻地用手在脸部按摩,然后再涂抹上其他滋润美白的护肤品即可。每周2次,不出一个月你的肌肤就会变得跟豆腐一样白嫩了哦。

  3、西兰花烧豆腐

 将西兰花切小段,然后将锅烧热倒入适量的油和从姜片同炒,再倒入沥干水的西兰花进去翻炒,最后放入煎好的豆腐块和调味料慢慢炒几分钟即可。西兰花和豆腐都可以起到美容护肤的效果,十分不错。

  4、豆芽

 豆芽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和卫生素等对人有益的营养元素,经常食用豆芽可以增进食欲,预防高血压等病状,还能使肌肤变得更加娇嫩细滑,达到很好的护肤作用,是一种不错的美白食物。

原磨豆浆有营养吗?

目前,豆奶在国内各大城市已成为大多数白领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豆奶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及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素有“绿色牛乳”之称,其营养价值与牛奶相近,并且豆奶中的蛋白为优质植物蛋白;豆奶还富含钙、磷、铁等矿物质,铁的含量是牛奶的二十五倍;豆奶中不含胆固醇与乳糖,牛奶中含有乳糖,乳糖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才能分解被人体吸收,但我国多数人缺乏乳糖酶,这也是很多人喝牛奶会腹泻的主要原因。另外,豆奶中所含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大豆皂甙、异黄酮、卵磷脂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防止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功效,还具有增强免疫、延缓肌体衰老的功能。营养学家认为胆固醇是导致心脏血管疾病的主因。 豆奶已经被许多欧美人士视为是一种天然的健康食品而被广泛食用。早在1999年10月20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鉴于“食用大豆蛋白有助于减少心血管发病概率”,向全民发布健康公告,建议每人每天食用25克大豆蛋白;2002年7月,英国联合健康立法提案(JHCI)提议健康立法,每天食用至少25克的大豆蛋白作为低饱和脂肪的食物,能够帮助减少胆固醇;日本FOSHU厚生省给予“soyprotein豆奶”健康食品认证;2003年5月8日,泰国公众健康署督促人民多食豆类,以预防癌症和其他健康威胁。据此,有专家预言,因为“文明病”(肥胖、高血压、癌症、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作为健康食品的豆奶将是21世纪人类无可争议的选择。而自1999年美国FDA将大豆列为健康食品后,美国大豆食品销售额由1992年的8.5亿美元猛增到2002年的36.5亿美元。2003年,日本市场仅豆奶一个产品的销售额就达233亿日元。而中国的豆奶行业竞争远未开始,无论从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营销渠道,维维集团都具备明显的强势。因此,有专家断言,21世纪,将是豆奶的世纪。 豆奶更易于我们中国人体质吸收。因为豆奶中所含的大豆磷脂可以激活脑细胞,提高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磷脂是人体细胞构成的基本物质之一,是组成大脑细胞和神经细胞必不可少的成分。生物体中磷脂的代谢与脑的机能状态有关。人在服用大豆磷脂后,经过体内水解而生成胆碱甘油磷酸及脂肪酸,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和营养价值。大豆磷脂能够抗老,还因为磷脂具有保护和恢复细胞的作用。细胞膜是由磷脂、蛋白质、胆固醇组成的,它们承担着代谢过程中供应细胞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和排泄废物的功能。 豆奶中的主要成分:异黄酮:丰富的类雌激素的异黄酮能改善月经不调以及其他雌性激素减少而引起的不适,还能减少骨骼中的钙流失,防止骨质疏松。 植物蛋白:豆奶中的大豆蛋白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能提供人体无法自己合成、必须从饮食中吸收的9种氨基酸。大豆蛋白还能提高脂肪的燃烧率,促使过剩的胆固醇排泄出去,使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保持在低水平,从而柔软血管,稳定血压,防止肥胖。 皂角苷:它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抑制色斑的生成,还能促进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聚集。 亚油酸、亚麻酸:豆奶中的亚油酸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含量,亚麻酸则有提高学习能力,抗过敏,让血液更清洁的作用。 低聚糖:它能直接到达肠内,促进肠内乳酸菌等细菌的繁殖,提高肠的代谢,防止便秘,还能帮助预防食物中毒和大肠癌。 大豆卵磷脂:卵磷脂对细胞的正常活动非常重要,它能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细胞老化,让身体保持年轻,还防止色斑和暗沉。

大豆是什么

原磨豆浆,秉承原汁原味的制作理念,是让人放心的优质好豆浆,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12g/100ml(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其它营养物质、保健功效成分的含量也更高,对人体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更好的保健作用。原磨豆浆的良好品质,缘于其天然的制作过程:

1、好豆浆是磨出来的,有了好磨才能磨出好豆浆

原磨豆浆的制做,需借鉴“石磨磨浆”的古老工艺,这样才能保证豆浆的原汁原味,不含其它杂质、没有异味。若采用“砂轮磨盘”等类似工具来制浆,难免会有矿砂等杂质进入豆浆中,影响豆浆的纯净及口感。那些采用“酒精水溶液法”、“稀酸法”、“湿热处理法”等蛋白质分离方法,更难保证高品质豆浆对于“天然”的要求。

好豆浆是熬出来的,文火慢熬,豆浆才能煮透熬香、更不会有焦糊味

生豆浆中含有难以消化并可使人中毒的皂角素和抗胰蛋白酶。皂角素遇热膨胀,产生泡沫浮在上面,造成“假沸”现象,此时豆浆温度只有80度左右。若采用“文火慢熬”的煮浆方式将豆浆煮沸并保持5分钟以上,这些物质即被破坏掉。这样,豆浆不仅能充分煮透,而且能熬出豆浆的清香味道,豆香浓郁、口感爽滑,更不会产生焦糊味。

100ml豆浆中的含量

蛋白质2.56g

脂肪0.98g

钙56.00mg

磷 66.00mg

铁 1.30mg

维A217.00mg

维B10.13mg

维B2 0.08mg

豆类营养素的保健功效

科学实验显示,大豆蛋白质、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等重要功效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可预防现代社会一些致命的疾病,包括:癌症、骨质疏松症、心脏病、糖尿病等。异黄酮有抗癌作用,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还可降低胆固醇,防止骨质疏松。而皂甙对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病毒、抗氧化、抗自由基、调节免疫功能都具有明显的作用。包括异黄酮,以及皂甙与木质素在内的可预防疾病的营养素,对于女性,它们可以预防乳癌与骨质疏松症;对于男性,则可以预防前列腺癌。

VS心脏病

美国一直是心脏病高发的国家,伊利诺大学的营养专家对数十名血胆固醇高的男子进行实验,用大豆蛋白代替日常一半的蛋白质摄入,结果发现试者血胆固醇含量下降11.5%。鲜豆浆中的大豆蛋白可降低人体的胆固醇含量,使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降低18%--28%。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每日摄取25克大豆蛋白质, 将可降低胆固醇,并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

VS癌症

有关专家统计,与经常食用大豆的人群相比,不常食用大豆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要高2倍,男性前列腺癌的危险性要高3倍。欧洲人以上二种病的发病率是亚洲人(中国人、日本人)的4倍,这些与常吃大豆食品有密切关系。

近几年,国内外癌症专家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常食用富含异黄酮的豆浆至少可以降低三种癌症的危险—即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埃及癌症协会研究机构报告说,黄豆中的硒能防止致癌物质与正常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结合,从而起到防癌的作用。

据我国肿瘤研究所罗贤懋教授的研究,大豆含有丰富的钼,对食道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豆皂甙能够捕捉癌细胞中的氧分子,控制癌细胞需要的生命源—氧,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VS糖尿病

发达国家由于热量过剩而导致肥胖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超过贫穷国家6倍以上,如果我们在每日的饮食中增加大豆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既可降低脂肪,胆固醇、糖类在体内的蓄积量,达到预防肥胖症、糖尿病的目的。

可溶性纤维(也就是大豆中所富含的)可帮助人体掌控血糖的改变。例如豆浆、豆腐等,可提供大量的可溶性纤维,对于第一型与第二型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都十分有益。当饮食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由于胰岛素受体的增加,细胞对于胰岛素的反应会较为敏感,胰岛素也较能发挥降低血糖的功能。此外,高纤食物能让尿液中糖份减少,减缓血糖急速升高,并且能降低对胰岛素的需求。

VS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被视为一种“沉默的疾病”,它发生的过程没有任何的前兆与病症。当你开始感觉到背痛或者容易骨折,骨骼已经开始恶化了。当更年期来临时,女性身体中制造雌激素的速度就会减缓, “蚀骨细胞”破坏骨骼的速度就会比“成骨细胞”修复速度要快,这样,女性十分容易流失骨质,骨骼会变的很脆弱。雌激素补充疗法是目前预防骨质疏最普遍的方法。长期使用此方式,确实能改善骨质疏松、避免发生骨折。大豆中的天然雌激素—异黄酮可预防骨骼的流失,而且在短期之内,就能奏效。

VS更年期综合症

更年期综合症是由于女性绝经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减少而造成的。异黄酮作为大豆特有的植物雌激素,对女性、特别是更年期妇女有非常重要的保健功能,而且没有动物雌激素的副作用,有效缓解妇女更年期因雌激素分泌量下降而引起的更年期综合症。

VS肝炎、肝硬化

人体试验表明,摄入大豆低聚糖可促使双歧杆菌增殖,肠道内有益菌占绝对优势,减少有毒代谢物质的产生,减轻肝脏解毒的负担,对肝炎和肝硬化等患者均有防治功效。

VS长寿

近期,国际卫生组织对长寿人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日本人平均寿命居世界之首。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人常吃大豆,历史悠久;2.日本人人均异黄酮摄入量为18mg/天,比欧洲人高4~10倍;3.日本人排泄的尿液中异黄酮的含量平均达到19.9umol/天;4.常吃大豆食品的亚洲国家,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只有美国的1/3;这都说明大豆异黄酮确实对健康长寿起了重要作用。

大豆的重要成分一览(表格形式)

异黄酮 一种化和物,功能如同身体中的抗氧化剂与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中的染料木黄酮与大豆甘原可减少患心脏病或是与荷尔蒙相关的癌症等。

木质素 大豆纤维的聚合体,与大肠的致癌症物质有密切关系,可加速致癌症物质的排出速度,并可排除自由基。

皂甙 植物营养素的一种,可增进身体的免疫系统,抵抗癌症。

蛋白质抑制剂 一种化合物,借着阻碍致癌症物质的活动,可减少患癌症的风险。

植酸 一种大豆抗氧化剂,可将某种促进肿瘤细胞的金属排除体。

植物固醇 大豆或其他植物之中所含有的化合物,不会被消化,可抵制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并预防大肠癌。

蛋白质 提供必需氨基酸的来源,没有胆固醇,并可降低脂肪。

油脂 不含胆固醇或饱和脂肪的油脂。

大豆卵磷脂 大豆卵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构成成分,承担着生命现象中的多种功能。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神经衰弱、消瘦、贫血等疾病。科学家发现卵磷脂还有一种令人吃惊的功能,它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加快细菌感染的恢复,特别是消除耐药菌方面可取到抗菌药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原磨豆浆天天喝应该是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的

现在很多人都每天早上自己用豆浆机磨豆浆喝啊

只要一天喝适量不是过量就ok了

[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海洋生物药用的意义

大豆

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中国古名菽。常称黄豆、黑豆、黑皮青豆、青仁乌豆。小粒类型在中国南方称泥豆、马料豆,在东北称秣食豆等。

起源与进化 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

分布 世界主产国和出国是美国、 巴西和阿根廷,巴拉圭、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前苏联和罗马尼亚等国有少量生产。主要进口国是日本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国主产区在松辽平原中北部和三江平原、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黑龙江省的产量居全国首位。

分类 栽培大豆以按生育期分类为主。中国将北纬22°~50°地区内的有代表性的品种,按其生育期长短,以10天为一级,从最早熟到最晚熟分为12级。中国还对6000多种大豆分为:①北方春大豆区,②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③长江流域夏大豆区,④秋大豆区等。各型内按种皮色、按当地的实际生长日数和种粒大、中、小等分为不同的群。各群再按有限、亚有限或无限结荚习性、灰毛或棕毛、紫花或白花等~3种性状,分成不同类型。

形态和特性 大豆的根有主、侧根之分,可入土1.5米深,呈钟罩状根系。在地表至20厘米左右的土中根部生有根瘤,根瘤菌可供大豆需氮量的1/3~1/2。主茎高60~100厘米,15~24个节,豆荚着生于节上,多节大豆常高产。无限结荚习性适应肥水较差的条件种植。有限结荚习性适于肥水较好地区种植。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则介乎于二者之间(见图)。大豆叶为三出复叶。花蝶形。荚果呈黄、黑、褐色,弯镰形或直葫芦形。大豆为短日照作物,品种间对短日照的敏感性差别大。需充足阳光,要求氮、磷、钾养分较多。大豆种子吸水量达到5%时才能萌芽,播种时土壤水分必须充分,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60%。

大豆喜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6.2~6.8的土壤。宜适期早播,条播为主。需肥较多,需氮量比同产量水平的禾谷类多4~5倍。结荚期注意适时灌溉和排涝。

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有些地区仍采用纯系育种法。回交法对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效果良好。中国大豆育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要方法。采用系谱法选育后代。

病虫害 大豆病害较多:① 真菌病。有为害暗叶部的斑枯病、灰斑病、霜霉病和锈病等,其中霜霉病遍及各地;为害根、茎的有疫腐病、菌核病和炭疽病。疫腐病以抗病育种,其他靠轮作法防治。为害子粒的有紫斑病和黑点病,药剂拌种防治。②细菌病有斑点病和斑疹病,有的可用抗病育种防治。③病毒病。种类多,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以花叶病毒流行广、为害重。采用无病毒种子、消灭媒介昆虫及抗病育种防治。④大豆孢囊线虫病、根结线虫病。采用合理轮作和抗病育种防治。主要虫害有食心虫、草地螟、豆荚螟、豆秆蝇、豆秆黑潜蝇、红蜘蛛和蚜虫等,以药剂防治为主。菟丝子在黄淮平原为害甚烈,采用清选种子、生物防治和轮作防治。

大豆是一年生豆科植物,其种子也称为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大豆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很多植物学家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演生而来。大豆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000年历史,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大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蛋白质最丰富最廉价的来源。在今日世界上许多地方是人和动物的主要食物。大豆的种子含17%的油和63%的粗粉,其中50%是蛋白质。因为大豆不含淀粉,所以适于糖尿病患者食用。在东亚,大豆广泛用于制做豆浆、豆腐;亦可烘烤用作小吃。大豆芽可用于沙拉,可作蔬菜。将大豆和麦粒压碎,加入霉菌,加盐水发酵,经6个月至1年以上,制成的褐色液体称为酱油,在东方的烹调中普遍应用。大豆植株直立,有分枝,高度从几厘米到2米以上。自花授粉,花白色或微带紫色。种子为黄、绿、褐、黑或双色。每个荚果内含1至4粒种子。大豆在各类土壤中均可栽培,但在温暖、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旺盛。晚霜过后播种,9、10月成熟。一般要等大豆落叶后种子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进行收割,以便贮藏。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成为世界大豆生产大国,巴西和中国次之。现代工艺技术使大豆的用途更加多样化。豆油可以加工成人造黄油、人造奶酪,还可制成油漆、粘合剂、化肥、上浆剂、油毡、杀虫剂、灭火剂的成分。豆粉则是代替肉类的高蛋白食物,可制成多种食品,包括婴儿食品。因为大豆用途多样,营养价值高,栽培广泛,便于出口,所以在缓和世界性饥饿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

 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

 专家介绍,海洋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根据《尔雅》、《黄帝内经》的记载可以推断,早在公元前1027年至公元前300年海洋药物就已应用于医疗实践。《神龙本草经》、《海药本草》、《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都有海洋药物的记载,《中药大辞典》收入海洋药物144种。海洋药物历史悠久,为丰富的海洋资源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极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和开发。目前,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以海洋生物配伍其他药物制成的复方中成药152种。这些药物将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医药学及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疗胃溃疡海洋生物多糖药物研究

 

 项目简介:该项目以海洋生物多糖为基本原料,经过结构修饰,研制出了快速促进胃溃疡创面愈合、止血、镇痛、缓冲胃酸对创面的刺激、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胃溃疡海洋新药,药效学研究表明,该多糖具有促进胃溃疡创面愈合效果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效果好,药效优于法莫替丁、得乐、得诺等目前临床用药,且具有用量少、副作用低的特点,具有很好的新药开发价值。该项目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研究成果的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已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原料和制剂的生产工艺,原料和制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原料和制剂的质量标准,原料和制剂的稳定性,药效学和毒理学等研究,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内容。

 

 海洋生物烧伤膏

 

 项目简介:该项目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实验室承担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抗溃疡海洋药物”研究,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制备出促进烧伤创面和溃疡创面愈合、抑制疤痕生长的有效成分,以独特的生产工艺研制出“海洋生物烧伤膏”。该海洋药物具有促进创面愈合、镇痛、抗炎、治疗后不留疤痕等优点,优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京万红等药物,并且该药物既适合临床用药,又可作为家庭常备药。海洋生物烧烧伤膏的主要功效成分的生产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因此该药物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项目已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原料和制剂的生产工艺,原料和制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原料和制剂的质量标准,原料和制剂的稳定性,药效学和毒理学等研究。

 

 治疗胃溃疡海洋生物多糖药物研究

 

 

 项目简介:该项目以海洋生物多糖为基本原料,经过结构修饰,研制出了快速促进胃溃疡创面愈合、止血、镇痛、缓冲胃酸对创面的刺激、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胃溃疡海洋新药,药效学研究表明,该多糖具有促进胃溃疡创面愈合效果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效果好,药效优于法莫替丁、得乐、得诺等目前临床用药,且具有用量少、副作用低的特点,具有很好的新药开发价值。该项目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研究成果的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已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原料和制剂的生产工艺,原料和制剂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原料和制剂的质量标准,原料和制剂的稳定性,药效学和毒理学等研究,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内容。

 

 微保健剂

 

 

 项目简介:该产品以多种海洋生物为主要原料,采用生物化学技术加工精制而成。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氨基乙磺酸、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而适量的碘、锌、钾、钙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具有营养与保健的双重功效,可预防碘缺乏病、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肌和肝脏,促进新生儿和儿童大脑发育,保护视力,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海洋燕窝”产品开发

 

 项目简介:“海洋燕窝”属于一种高级营养滋补品。常饮能不断补充人体所需之营养。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或病人最适用,不但能补充营养物质,而且还有增强身体免疫力的作用,特别对胃肠病有很好的防治和对人体有美容之功效。此产品是含有极其丰富的营养和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的物质,如含丰富的蛋白质、肽类、多糖类等物质,尚含有各种无机元素和微量元素。

 

 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的研究与开发

 

 项目简介:该项目采用高效功能表达克隆、生物信息学、规模化功能筛选和大规模测序等生物学技术,对我国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进行系统研究与开发,建立一套规模化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研究体系和技术平台,为我国医药等相关领域提供一批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创新功能基因及国内外专利(PCT),在战略上为可持续利用和开发我国丰富的药用海洋生物资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开发相关的创新药物奠定基础。项目共构建了26个高质量的药用海洋生物组织cDNA文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快速功能基因筛选,初步确定97个有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对其中15个功能基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海洋生物蛋白酶

 

 项目简介:该项目技术成果主要通过发酵生产一种新型海洋生物蛋白酶,进而开发出3项主导产品,其应用包括日用化工、轻工等领域。发现黄杆菌属一个新种和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低温碱性蛋白酶及其基因,获得了“一种新型低温碱性蛋白酶、制造方法、应用和产生该蛋白酶的微生物”发明专利。与传统的蛋白酶相比,该酶具有嗜低温、抗氧化、与复杂试剂配伍性好的独特优势,更适合于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

 

 海洋生物源杀虫剂JMT简介

 

 项目简介:JMT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毒素,经深加工研制而成的新型生物农药。大量研究和实验表明,JMT杀虫剂对梨网蝽具有较高的活性,48小时亡率可达到97%以上,半致浓度LC50为114μg/mL;对绣线菊蚜、桃蚜、苜蓿蚜以及小菜蛾和菜青虫也有较强的杀虫活性。毒理学试验表明,JMT对大鼠经口LD50雌、雄动物均大于4640mg/kg;大鼠经皮LD50雌、雄动物均大于2150mg/kg;对家兔皮肤、眼均无刺激性。按照我国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标准,JMT属于低毒类农药。

 

 海洋生物中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和资源利用

 

 项目简介:该研究对我国各海域中的海洋生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样品采集;采用稻瘟霉模型和细胞毒模型进行了活性筛选,对其中23种海洋生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研究中发现从方柱五角瓜参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philinopside A对肿瘤新生血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是一种新结构类型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获得14种新的衍生物,经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其中的CU302衍生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毒性降低,均能明显抑制内皮细胞HMEC-1增殖,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管腔形成以及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且对14种人肿瘤细胞株亦显示很强的细胞毒活性,具有双重的抗肿瘤作用。

 

 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项目简介: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的制订是以大量科学调查、实验研究资料为基础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采用海洋生物学和生态学的指标,以科学研究为依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的环境质量标准,该项目研究建立海洋生物标准用于反映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评价海洋环境质量,应用于评价污染对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危害。该标准的制订对我国的海洋污染监测、海洋环保、保障人体健康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达到国际水平,曾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2001,2002年3月1日实施,与海水水质标准及其它的环境标准相配套,构成我国的海洋环境质量标准立法体系。标准制订为海洋污染的监控和防治提供法科学的法规依据,对加强海洋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积极的作用。

 改善睡眠天然海洋生物保健食品

 

 

 项目简介:该保健食品以茯苓、海带、酸枣仁为主要原料,吸纳中医传统相关经验和精华,应用分子水平的分离提取方法,并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特定生物酶的定向截取技术,研制出一种多糖,能快速起效,使大脑细胞很快恢复正常的睡眠功能。该产品安全、无毒副作用不会依赖或成瘾。适合各种睡眠不佳者。

 

 抗风湿性关节炎海洋生物制品“海精灵”的研制与开发

 

 项目简介:该项产品由多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复合而成,其技术关键是独创性地利用多种可有效疏通人体循环系统、抗氧化、提高免疫活性和促进骨细胞代谢的天然活性成分的共同作用,减轻关节炎症状甚至完全治愈关节炎。该项目通过结合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及传统中药配伍的模式和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多种具有抑制或控制关节组织病变的天然产物,有机组合成具有显著效果的抗(风湿性)关节炎产品。

 

 烟草专用海洋生物制剂农乐二号

 

 研制开发了以海洋生物多糖为主要成分的烟草专用海洋生物制剂“农乐二号”,具有多种活性功能,能起到促生长、改善品质、杀菌、抗病毒等方面的协同增效作用。使用“农乐二号”后亩产提高8.2~9.1%,产值提高11.2~21.2%,上等烟比例提高4.3~33.8%;同时又具有显著的抗病抑菌作用,对烟草赤星病的抑制率可达82%,病情指数降低40%,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达85.7%。是一种成本低(每亩仅需5~6元),且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新型烟草生物制剂。试验面积5000亩,推广2万余亩。进行了中试试验,建立了年产500吨的中试车间。今后将进一步增加供试作物种类,扩大推广面积。该产品的研制成功为我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在农业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海洋生物功能食品的研制

 

 项目简介:该项目利用资源丰富的海洋生物(一种海龙科动物)研制具有抗疲劳,延缓衰老功效的功能保健食品。该海洋生物具有性激素样作用、抗衰老、抗肿瘤等活性,采用新型制剂工艺研制具有适合中老年服用的健康促进作用的食品。该项目按功能食品申报要求完成工艺设计、功能试验、质量标准等、预计2008年6月底完成全部申报资料。该项目的特点在于开发利用丰富海洋鱼类资源; 从海洋生物中开发功效强、价格低廉的功能食品;属于国内首创。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低壳糖和壳寡糖的工业化生产新技术

 

 

 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壳聚糖酶解、分离干燥等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与改进,建立了低壳糖和壳寡糖工业化生产新工艺技术。该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专利与文献中均未见报道,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鲜明的特点与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质量上和价格上有能力替代国内的低壳糖和壳寡糖,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可实现100吨/年低壳糖和10吨/年壳寡糖的工业化生产。

 

 甲壳质酶法生产工艺及其深加工产品开发

 

 

 项目简介:该项目主要研究从海洋生物体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生物活性物质―甲壳质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甲壳低聚糖在畜禽养殖和保健上的应用效果。该产品是一种极有潜力的功能性绿色饲料添加剂,由于其具有不产生耐药性,无药物残留,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的作用,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畜禽饲料水产饲料中,尤其是出口型企业饲料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项目同类产品在国外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上应用也较少,正式投产后,可以向国外养殖业较发达国家出口。

 

 “药肥双效”海洋生物农药的开发研究

 

 项目简介:本研究课题主要围绕具有药肥双效的海洋生物农药的制备和应用试验展开,研究了具有生物农药功能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和提取,并为提高所提取分离的活性成分的功效对其进行分子结构修饰,进一步的,通过复配增效手段制备药肥双效的海洋生物农药产品,并制备出适于实际应用的剂型,最后通过实验室小试和田间试验,考察所制备的海洋生物农药的实际使用效果。

 

 海洋生物化合物活性及其创新药物研究

 

 项目简介:该研究借助现代实验技术,鉴定66个萜类、甾体和生物碱等单体化合物,已筛选出具有明显抗肿瘤等活性的全新显效结构化合物,为这些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抗心律失常新药海藻CPG的临床前研究研究解决了CPG低聚糖的药效和用要安全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海珠口服液作为一种较理想的降脂,抗动脉硬化药物,已投放市场,取得一些关键性的技术突破和创新的知识产权。该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及科学价值,为政府部门科学管理、规划和开发海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

 

 项目简介:该项成果开发出了热带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技术、珍珠氨基甙定重制取技术、海洋生物反渗式柱-膜联用脱腥脱毒技术和甲壳素氨基寡糖定长制备技术。利用该技术,提取鉴定了约900个热带海洋生物化合物,其中约119个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的结构新颖的化合物;筛选出了21个抗老年痴呆症、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31个昆虫拒食、抗附着等的显效活性化合物;研发了1个国药准号新药,改造了1个国药准号品牌药品,研发了2个国家级保健品和2个省级功能食品,开发了5个系列的珍珠化妆品,研发了1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氨基寡糖素水剂生物农药。

 

 海洋生物活性豆奶开发技术

 

 项目简介:该技术的研究包括:新鲜海参预处理;海参的蛋白质均质及变性处理;灭菌处理;复合生物酶降解技术研究;脱腥的技术工艺研究;浓缩技术工艺研究;理化指标分析喝营养成分分析;稳定性研究;大豆卵磷脂的提取工艺研究;营养液喝豆奶的微乳符合技术研究。该研究体现了海洋生物制品和陆地食品的有机结合,也是动植物食品的有机结合,新产品将具有更全面的营养结构,不含胆固醇,将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肤组织修复海洋生物材料

 

 项目简介:海洋“863”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开发医用海洋生物新材料,主要用于各种皮肤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无刺激,安全方便,创面修复快,无瘢痕的效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复合酶和海洋生物胶原蛋白开发

 

 

 项目简介:加酶壳聚糖保健食品系将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与高纯度的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淀粉酶和脂肪酶等酶群结合起来,发挥复合酶与壳聚糖之间的协同作用。壳聚糖与细胞的亲和力强,可以作为载体,将对人体有治疗或保健作用的成分传递到细胞。壳聚糖能保护酶的稳定性和被酶降解以增加具有抗癌活性的寡糖比例。该产品还含有对某些酶有活化作用的成分以及硒蛋白和葡萄糖锌等有益健康的成分。可调理胃肠,改善消化吸收,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消炎杀菌;消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防癌和养颜美容。

 

 藻胆蛋白生产工艺配套技术开发

 

 

 项目简介:从螺旋藻中用物理方法提取藻胆蛋白的天然食用色素,进一步提高细胞破壁技术、细胞碎片的去除及其稳定性技术。完善藻胆蛋白提取的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配套技术,重金属和微生物含量符合有关食品标准。

 

 海洋生物保健品-蛤健精生产技术

 

 项目简介:该产品适用于癌症病人的辅助治疗,有抑癌功能和减轻放疗毒副作用的效果,不损伤人体正常细胞。提高生存质量;对正常人体有增强免疫和保健的功能;该产品取自海洋增养殖贝类――文蛤,资源丰富;产品在生产过程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做到原料尽其所能,提取后的原料可提取凝集素。产品适用于配合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以及作为滋补、解毒、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的营养保健品。

 文蛤生物多糖物质组成分析及提取技术研究

 

 项目简介:该项目利用广西沿海地区第二大海水养殖产品-文蛤作原料,运用化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建立文蛤多糖和凝集素提取工艺及纯化方法;文蛤体肉-酶解-沉淀-纯化-干燥-文蛤多糖干粉;文蛤体液-沉淀-反抽纯化-干燥-文蛤凝集素干粉。研究文蛤多糖和凝集素对动物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和对病原体菌的抑制作用及使用剂量,分析文蛤体一般成分、营养成分、机能性成分的含量及文蛤多糖和凝集素的物质组成和比例,为今后可能的临床试验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并为文蛤生物制品的产业化奠定了有利基础。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海洋降糖药“2038”

 

 项目简介:科技发展给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繁荣,高速工业化进程中耗尽了地球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一些非传染性的疾病迅速蔓延起来。尤其是骨质疏松、糖尿病这些老年性疾病成为威胁中老年健康生命的主要敌人。中国现有糖尿病病人3000多万,还有3000万糖耐量低下者,这些人进一步发展就是糖尿病,大中城市糖尿病人发病率达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远远高出这一比例。海洋降糖药“2038”是海洋生物中提取出具有降低血糖的成分,再与三价铬离子进行化学反应形成一个新化合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紫外光谱等仪器测试确定了其结构为新颖的化学物质,毒理学研究为无毒副作用。用小鼠做实验,每公斤体重20000毫克的剂量灌胃12天,动物无一亡和不良反应,相当于药效大剂量的1200倍。“2038”有保护胰岛的作用,可防止某些化学物质对胰岛的损害。专利、获奖及实际应用情况:“2038”进行了中试规模的研究,每次能得到上百克的样品,产品质量稳定且工艺进行了优化,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反应。

 

 甲壳素类功能性保健食品

 

 

 项目简介:在大量的工作积累的基础上,该所于97年底开发出的新一代保健食品,研制的第二代甲壳素功能性保健食品的主要特征是:1.原料来自海洋的蟹壳,无化学污染。2.通过在甲壳素分子中引入功能性基因,进一步强化了甲壳素的免疫功能,只需较小剂量即可达到较强的免疫作用。3.通过模板化手段,使壳聚糖形成孔腔适中的空穴 ,只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如铅、汞)等有强的吸附作用,而对人体无害金属离子(如钙、镁)等没有吸附作用,因而可有效地排除人体有害重金属。4.通过大量的药理实验和人体自愿食用结果表明:最佳的二者配比有最好的双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