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丙酮盐酸盐合成研究-氨基与丙酮反应
RNA根据遗传密码催化合成蛋白质的复杂系统,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遗传密码是碱基序列与氨基酸的对应方式。具体来说,就是碱基每3个一组,构成一个“密码子”,对应1种氨基酸。
碱基一共有4种,可以形成64个密码子,而细胞直接用于合成蛋白质的标准氨基酸却只有20种,所以遗传密码必然有所冗余,大部分的氨基酸都对应了多个密码子。所有已知的细胞和病毒,都是根据它建立碱基序列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的。
这显然是一份来自末祖的遗产,也是我们追溯遗传密码起源的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面对这样一份标准遗传密码,我们萌生的第一个疑问当然就是“密码子与氨基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应关系”,比如说,“GGU”为什么对应甘氨酸,“CUU”为什么对应亮氨酸,“GAG”为什么对应谷氨酸?
对此,第一个重要的意见来自弗朗西斯·克里克,他是遗传学奠基时代的灯塔人物。1953年,他与富兰克林等人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1957年,他提出了中心法则的标准流程。1961年,他又确定了密码子是3个碱基一组,连续且不重叠。
在此基础上,1966年,人类破解了全部遗传密码,才得到了上面那份标准遗传密码。1968年,面对这份标准遗传密码,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它的起源只是个偶然。碱基序列与氨基酸反正得有个对应关系,不是这样也得是那样,在生命诞生的极早期,不同的元祖完全可以有各不相同的遗传密码。
但只有极少数幸运的元祖留下了存活至今的后代,如今所有的生命越发可能只来自同一个最幸运的末祖,当然就都偶然继承了其中的某一套遗传密码。而遗传密码又是遗传的根本,任何微小的变动都可能把所有遗传信息变成乱码。
所以,这个偶然就被后世的每一个细胞严格固定下来,墨守成规,历经40亿年的进化也绝难改变。反过来,如果当年是别的元祖发展成了延续至今的生命,标准密码子就会是另一副模样了。原本只是一个偶然,但偶然在至关重要的地方,一旦发生就无法改变——这被克里克形象地称为“冻结偶然假说”。
当然,在生命这样的涨落系统上,我们几乎说不出任何绝对的东西,遗传密码也不例外。标准遗传密码固然涉及遗传的根本,但是某些不那么关键的冗余密码子,却可能在进化中出现一些细小的变化,成为“非标准遗传密码”。
比如“UGA”在标准密码表里是“终止”,表示翻译结束,但在高等哺乳动物体内却编码了色氨酸;“AGG”本来编码了精氨酸,但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内却表示“终止”;而“CUG”本来是亮氨酸的编码,却在某些真菌体内编码了丝氨酸。非标准遗传密码虽然是些例外,但也只是标准遗传密码的极其细微的局部修改,而不是另外一套独立的遗传密码。
所以,一切外星病毒感染地球生命的科幻故事,全都是无稽之谈。哪怕抛开生命的各种可能性全都不谈,后退无穷步非要假设外星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和RNA,也用这4种碱基3个一组编码20种氨基酸,那也意味着超过1084种编码方案,这个数字恐怕比可观测宇宙中的原子总数还大,外星病毒与我们采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的概率实在太低了。
它们要用我们的细胞制造有生化功能的蛋白质,就好像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中文的英国人要把“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翻译成地道的英语,还要保留所有的平仄、韵脚和修辞,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在今天看来,冻结偶然假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体现了一切进化现象的原则性问题。毕竟,进化建立在随机突变上,偶然本来就是进化的左腿。但是,进化又不是个纯粹的偶然,自然选择无处不在,所以密码子的起源又恐怕不是这么简单。
如果把所有密码子与它们对应的氨基酸用不同的方式排列起来,我们又会发现,这三位密码子中的每一位都有独立规律。首先,早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生物化学家们就发现,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与氨基酸的合成原料有着显著的对应关系。
第一位碱基是A的7种氨基酸中,有5种的合成原料是α-酮戊二酸;第一位碱基是C的5种氨基酸中,有3种的合成原料是草酰乙酸;第一位碱基是U的6种氨基酸,合成原料全都包含丙酮酸;第一位碱基是G的4种氨基酸没有统一的合成原料,但全都能以同一类的有机酸为原料,以相同的反应合成出来。
如果考虑密码子的冗余性,排除重复的密码子,比如排除C开头的亮氨酸、A开头的丝氨酸和精氨酸,我们会更惊讶地发现,除了组氨酸,所有的氨基酸都服从这种对应关系。第一位碱基就对应了它们的合成原料,至于那几种原料就更有意思了,如果你除了丙酮酸就再没有听说过别的,就会发现这几种α-酮酸全都是三羧酸循环的成员。
三羧酸循环是物质代谢的中央环线,还畅想过逆三羧酸循环一旦启动就能成为氨基酸的来源,说的也是这件事。接着,密码子的第二位与对应氨基酸的亲水性有关。所谓亲水性,就是氨基酸除去羧基和氨基之后,余下的部分是亲和水分子,还是排斥水分子,这是氨基酸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对照标准密码子和各种氨基酸的亲水性,我们发现,密码子第2位是U的氨基酸总是疏水性最强,是A的亲水性最强,C和G居中,而C又要略强一点——当然,这个规律就没法那么绝对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外。至于密码子的第三位,它就是那种“冗余”的集中体现了:20种标准氨基酸里,有8种氨基酸的第三位密码子随便是什么都行,只有甲硫氨酸的第三位密码子必须是G。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因为前两个密码子只能编码16种氨基酸,不够20种,而有了第三位,就能编码64种氨基酸,远远超过20种,当然会有大量的重复。但是,这第三位的冗余又不是完全随机的,除了8种任意的和1种唯一的,其余13种氨基酸的第三位普遍都是同种碱基,要么都是嘌呤,A或G,要么都是嘧啶,U或C,只有异亮氨酸是个例外,它与那个唯一的编码相邻,所以第三位碱基可以是A、U、C。
以上讨论的,就是标准遗传密码里的规律了。既然所有的生命都遵循这套密码,显然,这些规律也必然出现在末祖身上,很可能就关系着遗传密码的起源。从这些规律出发,生物化学家们提出了“冻结偶然”之外的多种假说,2009年,启发了白烟囱假说的尤金·库宁集中评价了其中影响最大的三个假说。
最早提出的假说是“立体化学假说”,也就是密码子的三个碱基能在空间中形成某种立体形状,然后特异性地匹配对应的氨基酸,就像水晶鞋和灰姑娘的脚那样形状匹配,独一无二。这个假说可以追溯到1953年,双螺旋模型在冷泉港实验室公之于世的那场研讨会上。
研讨会在座的,有盛名在外的俄裔美籍理论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GeorgeGamow),他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正式提出者,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预言者,也是宇宙元素合成理论的奠基人。
同时,他也是科普文学的宗师级人物,一生中写下18部科普著作,其中,1947年写成的《从一到无穷大》,还有1966年写成的《物理世界奇遇记》直到今天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科普读物回到那场研讨会上,双螺旋和碱基互补配对的崭新模型让伽莫夫心驰神往,他在会后陷入了对一个新世界的沉思:双螺旋的模型毫无疑问地表明了是“碱基序列编码了遗传信息”,但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编码方式,克里克与沃森却还没什么头绪。
伽莫夫敏锐地把密码学用在了碱基序列上,提出碱基序列一定是3个一组地编码了氨基酸,他将这个想法连同他构想的一些细节上的编码机制,装在信封里寄给了克里克。坦率地说,当时的伽莫夫虽然在物理学上成就斐然,在分子生物学上却还是个外行,他对DNA和RNA的大部分认识都是错误的,他提出的碱基编码机制也是错误的。
但他把密码学引入遗传学的创想却极富启发性,克里克正是在伽莫夫的信中找到了关键灵感,在几年之后证明了RNA上的碱基的确是3个一组地构成了密码子。最初的失败不重要,伽莫夫早已被生命活动的无穷奥秘彻底折服,在克里克的帮助下,他将整个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分子生物学上,并且立刻构想出了第一个版本的“立体化学假说”。
转氨基实验中什么抑制丙酮酸氧化与还原
76. Zhang Yi-Qiang Xu Shi-Bo Lin Yong-Cheng Inhibitory effects of sesquiterpene lactones from Atrac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on rat isolated uterus J.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0,1(3):96 SCI
75. 张奕强,许实波,林永成, 白术内酯系列物的胃肠抑制作用 中药材 1999 22(12)636
74.吴雄宇,林永成,陈荣礼, 选择性保护的萘烷酮的合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9 38(6):113
73.邵志宇,林永成等, 南海海洋真菌Penicillum sp.中的一种新化合物,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9 38(5):131
72.叶创兴,林永成等,苦茶Camellia assamicavar, kucha Chang et Wang的嘌呤生物碱,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9 38(5):82
71. The synthesis of chiral titanium chelates from Tosyl-amino-acids Chinese J Org Chem 19: (1) 89-92 Feb 1999 SCI
70.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inase from a marine bacterium Vibrio sp. World J Microb Biot 15: (6) 745-746 Dec 1999 SCI
69 Zhongqi Huang Yongcheng Lin Shixiong Liu Winglai Chan, Crystal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biatractylolide from the Chinese herb plant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Vol38B January 1999 106 SCI
68. 宋晓虹,吴雄宇,林永成,陈荣礼,水稻转基因表达诱导因子-麦黄酮的合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9 2:127
67. 许东晖,王兵,许实波 林永成 邵志宇, 鲍鱼多糖对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及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 中药材 1999 22(2):88
66.王兵 许东晖 许实波 林永成 邵志宇 鲍鱼多糖对环磷酰胺的增效减毒作用 中药材 1999 22(4):198
65. 李厚金,巫中德,林永成, 柳珊瑚酸的研究进展,中国海洋药物,1998,4 21
64. 乐长高 林永成 姜广策 周世宁 Julela avicenniae 两个代谢产物结构的测定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8 21(4):340
63.乐长高,林永成,姜广策,周世宁,关利平,南海海洋真菌Julella avicceniae的代谢产物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8 4:119
62 Jin-hua Zhao, Shi-Bo, Zheng-lian Wang, Yongcheng Lin, and Rong-Li Chen Protective Actions of Blumea Flavanones on Primary Cultured Hepatocytes and Liver Subcellular Organelle against Lipid Peroxidation(艾纳香二氢黄酮对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恒河猴原代培养肝细胞及肝亚细胞的保护作用) J.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998,7(3):152
61. 叶创兴,林永成等,“可可茶嘌呤生物碱的分离和分析”中山大学学报, 1997,6,0
60.周世宁,林永成等“从海洋沉积物分离的产抗菌素和环肽的放线菌”中山大学学报, 1997,6,129
59.黄中奇,林永成等 “南海海洋细菌110代谢产物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1997,6,27
58. 周世宁,林永成等,“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海洋放线菌的分离及生理特征研究”,香港97海岸海洋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1997,8,
57.林永成等 “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研究”香港97海岸海洋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1997,8,
56. Lin Yongcheng, et al , A novel bisesquiterpenoid from Chinese plant Atractylode marocephala Koidz J. Nat. Prods 1997 60 27
55. Zhang Weihan, Chan,W。L。,Szto, Y.S. Lin Yongcheng, et al Direct Synthesis of Hydroxyflavanones from Appropriately Substituted Acetophenones and Benzaldehydes Heterocycles. 1997 45(1) 71
54. 林永成等,“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大学化学 1996 11(6) 1
53. 周世宁,姜广策,林永成,“海洋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海洋科学,1996 (3)27
52. 林永成等, “甲壳素和葡萄糖胺与天然活性物质的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理活性研究(2)”, 中国海洋药物, 1996 15(3) 1
51.林永成等, “2-硝甲基-噻唑-4-羧酸的合成及其与丙烯酰胺的缩合反应”中山大学学报,1996 35(4)73
50. 林永成,“中药白术中的一种新的双倍半萜内酯”,中山大学学报,1996,35,76
49. Chan, W.L., Lin Yongcheng, et al, One Step Synthesis of Polyhydoxyflavanone Heterocycles, 1996, 43(3) 551
48. 邓芹英 丁丛梅,张维汉 林永成 “艾纳香中黄酮化合物的研究”,波谱学杂志 1996 13(5)447
47. Chan, W.L., Lin Yuanhua, Lin Yongcheng, et al, Synthesis of a Novel 5,3',5'-Trihydoxy-7-Methoxyflzvone and Its Mono-Dibenzyloxy -derivatives Via Selective Debenzylztion of 5,3',5'-Tribenzyloxy-7-methoxyflzvone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y Sunyatseni. 34(2) 1995, 42
46. 林永成,“鳞丁蕊柳珊瑚Junceellin squamata中六种N-酰基神经鞘氨醇的分离和结构测定”,中国海洋药物,1995,2,1
45. 林永成等,“Junceellin A水解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 同上, 1995, 3, 1
44. 陈瞬华,赵小奎,林永成,“TDF对60Co-线诱发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的影响”同上,33(1) (1994)111
43.连至成,吴小斌,林永成?quot;“大鼠实验性结肠溃疡的肠道推进行为异常及二氧 黄酮B3等植物药的调整作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0(2) (1994)205
42. Lin Yongchen, Carole A. Bewley,and D.John Faulrner,The valdivones Anti- inflammatory diterpene Esters fromthe South African Soft Coral Alcyonium ValdivaeTetrahedron 49(36) 7977, 1993
41. 陈碧源, 林永成, 龙康侯. “甲壳素和葡萄糖胺与天然活性物质的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理活性研究(1)”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 广州, 1993,11
40.许实波,陈卫夫,梁惠卿,林永成等“艾纳香素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药理学报,14(4), (1993)376
39. 陈瞬华,赵小奎,林永成,龙康侯,“UV照射下药物对红细胞和脂过氧化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自),32(2),(1993)63
38. Xu, S. Yue, L. Long, K. Lin Yongcheng. Studies on the Mechamism of Positive Inotropic Effects of Hymoqumolone Meth Find E 14(1992)441
37. 林永成,龙康侯,王军等“环苯丙-精二肽盐酸盐水合物的合成及生理活性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31(3), (1992)44 36. 林永成等“姜黄素熔点差别的原因”广州食品科技 2(1992) 23
35. 许实波,林永成,“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中草药, 1991 22(6) 264 CA. 115: 17929w
34. 龙康侯,林永成,张圣龙,“中国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一个新的二萜的分离、结构鉴定及其甙类的合成”第四届南沙考察学术会议.(1990. 2 广州)
33. 龙康侯,林永成,林源华,“中国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28)”中山大学学报论丛(自然科学版)化学论文集(2) 9(3) (1990)77
32. Xu, S., Wang, Z., Lin, Yongching, Long, K.,Voltage and Frequency- dependent Effects of Triacetonamine on Steady Steady State and Kinetics of Action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s in Quinea Pig Atrial Tissues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然产物生理活性研究论文专集29 1990增刊
31. Xu, S., Wang, Z., Lin, Yongching, Long, K., Mechanism Underlying Triacetonamine's Efficacy in Ventricular Fibillation: Effects on. Waevlength and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ibid
30. Xu, S., Wang, Z., Lin, Yongching, Long, K., The FreQuency -dependent Electr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Tri acetonamine in Human Atrial Tissuesibid
29. Pang, X., Xu, S., Lin, Yongching, Long, K.,Guanglionic Blocking Activities of Triacetonamine ibid
28. 许实波,彭建新,林永成,龙康侯?“三丙酮胺的降压作用”ibid
27. 许实波,彭建新,林永成,龙康侯,“三丙酮胺的抗惊厥作用”ibid
26. 许实波,岳丽霞,林永成,龙康侯,“喹啉酮的正性肌力作用”ibid
25. 许实波,岳丽霞,林永成,龙康侯,“喹啉酮的正性肌力作用机制的探讨”ibid
24. 许实波,陈卫夫,林永成,龙康侯,“艾纳香提取物的TDF的药理作用研究”ibid
23. 许实波,潘武宾,林永成,龙康侯,“艾纳香提取物的TDF的辐射防护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22. 许实波,胡宇彤,林永成,龙康侯,“姜黄素降压机理的研究”
21. 林永成,龙康侯,“中国南海海洋中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年鉴 1990
20. 林永成,龙康侯,“海洋天然有机化合物”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上海 1989,p417, 418, 425, 906
19. 林永成,龙康侯,邓一军,“中药大艾化学成分的研究”,同上,2(1989) 77; C.A. 110 21073f (1989) 美国、德国和菲律宾学者来信要本文
18. Lin Yongchen, Long, K., Liang, j., Lin, Y. Two New Batyl Alcohol Glycosides from the Chinese Soft Coralsthe Sixth European Syuposium on Organic Chemistry(Balgrade Yugoslavia) Sept 10-15 (1989)
17. 林永成,龙康侯;“有机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的相互渗透”国际学术动态 2 (1990) 765
16.龙康侯,孔杰,林永成,许实波,岳丽霞,“新的海洋天然产物7-羟-8-甲氧 -4-喹啉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药理作用”同上,1(1989)2
15.许实波,王志国,冯建林,林永成,龙康侯,“从中国理事会分离的三丙酮胺 盐酸盐的抗心率失常作用的研究”同上,1(1989)10
14. 龙康侯,林永成,“环-(gly)Thz-Pro-leu-Val(L&D)Thz 的合成”中山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4 (1988) 55: CA 112 91907q (1990)
13. 龙康侯,林永成,梁坚,“中国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18)”同上 3(1988) 68 CA 111: 4542m(1989)
12. 许实波,王志国,林永成等“三丙酮胺对肌膜电位的影响”同上,4(1988) CA. 110:205354e(1989)
11. 许实波,岳丽霞,龙康侯,孔杰,林永成,“从中国软珊瑚分离的4-喹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品的心血管作用”海洋药物杂志,7(1-2) (1988) 1
10. 顾克仁,许实波,林永成,龙康侯,“用活体循环的方法测定三丙酮胺的降压及舒张血管效应”中国药理学报 8(1)(1987)49; C.A. 106 95885m(1987)
9. 龙康侯,林永成,黄伟雄,“中国柳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6)”,中山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1987)15, C.A. 107: 215049m(1987): 美国科学引文索 引 1990 2B 12340 1991 4B 11932: Aust J Chem 43 151 1990:J Nat Prod 53 596 (1990)论文引用。
8. Huang, S., Lin, Yongcheng, Long, Kanghou, et al, Crystal and Molecular Sreucture of a New Quinolone from the Chimese Soft Coral J. Struc. Chem., 5(1) 1(1986); C.A. 107:39495i(1987)
7. 林永成,龙康侯,“海洋天然产物有机化学”,大学化学,3(1987) 5; C.A. 107 120921a (1987),苏联学者来信要本文
5. 龙康侯,林永成,“八十年代海洋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的进展”有机化学 5 (1985) 369,C.A. 103 211535m(1985), 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和苏联学者来信要本文。
4. 龙康侯,鞠照年,林永成等,“中国南海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10)”同上 4 (1984)8,CA,103:128867a(1985) 日本学者来信要本文
3 .姚家星 千金子,范海福,施开良,黄胜华,林永成,龙康侯,“Junceellin A 的分子和晶体结构”,同上,1(1984)83; C.A.101 (1984)
2. 龙康侯,林永成 , “中国柳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4)”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1983)46
1. 龙康侯,林永成,“中国软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4)”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4(1981) 98; C.A.97(3) 21004x(1982).美国和巴基斯坦学者来信要本文。 97海岸海洋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香港)1997.8.11-13
1. 林永成, 周世宁,吴雄宇,姜广策,乐长高,陈荣礼,关利平《 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学研究》
2. 周世宁,林永成,姜广策,吴雄宇《产生物活性物质的海洋放线菌的分离及生理特性》
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周世宁,姜广策,林永成,吴雄宇《一株从南海海洋分离的抗生素产生菌》。1998
1 乐长高,林永成,姜广策,周世宁,关利平,南海海洋真菌Julela avicceniae的代谢产物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8 4:119
3 乐长高,姜广策,林永成,周世宁等 南海海洋真菌低沸点代谢产物的研究,第六届全国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青岛)1998.10
4 李厚金,巫中德,林永成,柳珊瑚酸研究进展,第六届全国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青岛)1998.10
5 乐长高,姜广策,林永成,周世宁,海洋真菌代谢产物研究的进展,第六届全国海洋药物学术研讨会(青岛)1998.10
6 周世宁...林永成,大亚湾海洋细菌的药物,农药及金属抗性研究, 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第六届代表会暨学术讨论会1998.10
7 周世宁,...,林永成,南海弧菌几丁质酶的产生,纯化及特征, 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第六届代表会暨学术讨论会1998.10
8 周世宁...,林永成,两个不同海区的细菌质粒的研究,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第六届代表会暨学术讨论会1998.10
9 李厚金,邵志宇,姜广策,林永成,周世宁南海弧菌40071代谢产物的研究,广东省化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1998.12
10 南海弧菌几丁质酶及产物研究,广东省化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1998.12
11 宋晓虹,吴雄宇,林永成,陈荣礼,水稻转基因表达诱导因子-麦黄酮的合成,广东省化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1998.12
12 LL Vrijmoed, Lin Yongcheng et al, Natural products and wood degrading enzymes from Julella avicenniae, a mangrove fungu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diversity and bio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Phuket, Thailand, Nov 1997
13. Yongcheng Lin1, Shao zhiyu1, Jiang Guangce1, Zhou Shining1, L.L.P. Vrijmoed2, E.B.G. Jones2, <> The 7th International Marine & Freshwater Mycology Symposium(Hong Kong)4-9 July, 1999,
盐酸安非他酮的介绍
转氨基实验中碘乙酸或溴乙酸抑制丙酮酸氧化与还原。转氨基实验原理是氨基酸分子上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分子上的反应。
由转氨酶催化的转氨反应是氨基酸代谢的重要反应之一。经转氨后,原来的氨基酸变成了酮酸,而原来的酮酸则变成新的氨基酸。此反应最终产物都是丙酮酸。测定单位时间内丙酮酸的产量,即可得知转氨酶的活性。
而实验中在转氨酶的作用下所生成的丙氨酸,证明组织内氨基移换作用。为了防止底物丙酮酸被组织中其它酶所氧化或还原,可加碘乙酸或溴乙酸抑制糖的酵解作用和氧化作用。
中文名称:盐酸安非他酮 中文别名:1-(3-氯苯基)-2-[(1,1-甲基乙基)氨基]-1-丙酮盐酸盐英文名称:bupropion hydrochloride英文别名:Bupropion, Hydrochloride; bupropionhcl; Bupropion HCl; Amfebutamone hydrochloride; 2-(tert-butylamino)-1-(3-chlorophenyl)propan-1-one; 2-(tert-butylamino)-1-(3-chlorophenyl)propan-1-one hydrochloride (1:1); (2S)-N-tert-butyl-1-(3-chlorophenyl)-1-oxopropan-2-aminium chloride。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