吖啶黄作用机理-吖啶黄的功效与主治

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养殖业户常常面临寄生性原虫的困扰,其中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小瓜虫学名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淡水鱼类的体表、鳍和鳃上,形成小白点,所以在生产上称之为“白点病”。该寄生虫会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菌的继发感染。在自然水体中,鱼类的聚集密度不高,水质环境较好,小瓜虫不易大量繁殖,因此,野生的淡水鱼类很少受到小瓜虫的严重感染。然而在水泥池、室内的水族箱或渔排网箱等高密度鱼类养殖场所,虫体就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而致病。小瓜虫尤其对冷水鱼危害更严重,若治疗不及时,亡率很高,有冷水鱼类癌症之说。为了防治小瓜虫病,只有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采取科学用药措施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子小瓜虫的形态

小瓜虫属金毛目、膜口亚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小瓜虫一般可分为营养体(幼虫、成虫时期)和胞囊两个时期。在营养体时期,幼虫钻进宿主真皮或鳃瓣等处后,汲取宿主营养生长,形成白色脓胞,即肉眼见到的小白点。它的体型和大小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差别很大。成虫,椭圆形或球形,大小为350~800×300~500μm,周身密被纤毛。胞口位于虫体的顶端腹面,腹缝线明显。虫体有大、小核各一个,大核多为肾形,小核球形或三角形,位于大核的凹侧,大、小核均有核膜,胞质内含有大量线粒体、粘液泡、伸缩泡、食物泡、微管、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胞囊大小随成虫大小变化,成虫越大,胞囊越大;成虫形成胞囊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胞囊内孵出幼虫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囊壁厚度随水温升高而变薄。囊壁由三层组成,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层电子密度低、均质。幼虫,卵圆形,大小为30~50×24~43μm。周身纤毛排列整齐,胞口位于虫体的顶端腹面,腹缝线不明显。大小核分开,其它结构和成虫相似[1]。

2生活史

多子小瓜虫由感染鱼或携带虫体的其它生物、器械带入鱼塘,也可随鱼塘的引入水源进入鱼池。小瓜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才能生存。进入上皮层后,虫体变圆成为滋养体。此时由于有宿主上皮层和粘液的保护,一般化学药物很难杀它们。仅在胞囊期和掠食体期才对药物敏感和易于被杀。胞囊阶段的虫体离开病鱼后,粘附在鱼池底壁或其它固体表面。胞囊内逐渐分裂成许多小个体,即幼虫母体。通常一个胞囊能形成2000多个幼虫母体,最后破囊而出变成感染性幼虫,进入掠食体阶段。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如果在1~2天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行亡。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要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鱼。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通常在炎热的夏天不会发生白点病。在24℃时完成生活史需要4天。但在7℃以下,往往需要5周以上。另据报道,虫体能够在上皮细胞层下面进行复分裂,这是多子小瓜虫三期生活史*的一个旁路发育阶段。这时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复分裂虫体细胞在宿主的上皮层下面呈排或呈丛聚集。当虫体发育到这时,则很难杀它们,因为这种虫体通常不会离开宿主[2]。

3症状

小瓜虫病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是在鱼体表形成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和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活动异常,常与水中的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浮头亡。小瓜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皮肤和鳃上。由于小瓜虫是在鱼的上皮细胞下寄生,并不断转动,因而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白色结节,此乃所谓的小白点。其主要致病机理:小瓜虫寄生在鳃的上皮细胞,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影响鱼的呼吸;寄生后引起鱼的电解质、营养物质和体液流失,造成代谢紊乱;导致鱼的体表伤口产生继发性感染,从而造成鱼的亡[3]。

治疗用药不易将虫体杀,原因是它们已寄生到鱼的真皮内,在不伤害鱼体的情况下使用化学药物去杀灭小瓜虫是很困难的。而被药杀的仅是自由游泳阶段的虫体。

4药物治疗经验

4.1福尔马林

施用福尔马林会使鱼体粘液分泌增多,而一旦鱼体粘液增多,对小瓜虫的包被粘液层就会加厚,从而更加阻碍药物进入小瓜虫的寄生部位。长时间多次高剂量施用福尔马林对鱼鳍和吻部会产生一定的组织破坏作用。但用福尔马林消毒过的健康鱼缸中,少有感染小瓜虫的情况出现。福尔马林不能长时间高浓度对病鱼进行治疗,杀灭小瓜虫效果并不彻底。所以推荐在单一使用福尔马林时作为清缸使用的消毒剂,而不是治疗药剂。

4.2瓜虫杀

瓜虫杀是一种不易溶解的粉末状固体,即使在沸水中也很难溶解。其有效成分(辣椒碱 吖啶黄)约占总重量的8%。在使用瓜虫杀做致试验的健康鱼缸中可以观察到鱼游动速度明显变快,有少量浮头迹象,体表粘液增多,原因是不溶性的瓜虫杀在鱼游动过程中附着在鱼鳃上,对鱼鳃的刺激所导致鱼体浮头等上述现象。瓜虫杀对金鳟稚鱼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在0.1%的悬浊液中,4小时金鳟稚鱼开始亡,静置8小时之后鱼已经亡,镜检发现小瓜虫仍有活力。通过这个试验我们能说明外部施用瓜虫杀不是一种治疗金鳟稚鱼小瓜虫病的有效药物。

4.3瓜虫灵

瓜虫灵有效成分s-复合高聚碘+中草药(有效成分高于0.5%)。该药物由于含有 4价碘离子,对杀灭离体小瓜虫的作用十分明显,该药物对鱼体的刺激作用小,在使用过程中,病鱼身上的白点数目缓慢减少,但由于该药物穿透力较弱,对寄生在鱼体上的小瓜虫杀灭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只要持续使用该种药物,便可以使小瓜虫逐步消失。该种药物的优点是可以长时间治疗或消毒。缺点是该种药物价格贵,阳光照射下较容易变质,不推荐池塘养殖使用。推荐在金鳟稚鱼使用瓜虫灵的药物浓度为300mg/l药浴8小时。

4.4食盐

食盐对鱼体粘液层和小瓜虫胞膜有较强的穿透作用,并且小瓜虫对渗透压十分敏感。在施用1%食盐的金鳟病鱼缸中观察到如下现象:小瓜虫寄生白点纷纷消失,但在相隔1日之后,所有鱼体上又附着了更小的小瓜虫寄生体,而且数目更多。由于食盐有刺激小瓜虫离体繁殖的作用,从上述现象得知食盐对于离体小瓜虫的杀灭作用较差,但过高浓度的食盐容易导致鱼体渗透压不正常而亡。推荐在金鳟稚鱼上的使用方法是1%食盐泼洒之后于5-6小时之后进行彻底换水清塘一次,清塘药物可以选用生石灰等等。

4.5食盐 福尔马林 瓜虫灵

1%食盐 70mg/l甲醛 80mg/l瓜虫灵药浴2小时,这种混合药物的缺点就是药物对鱼的致浓度低,致时间短,药物更不容易渗透到小瓜虫的寄生部位。对于小瓜虫而言,它会使食盐的作用被抵消,更不容易刺激小瓜虫离体。效果要比单一使用药物的效果差很多,不推荐使用。

4.6食盐 瓜虫灵

0.2%食盐*5~7小时 瓜虫灵500mg/l*12小时。施药的方式是:施用0.2%食盐,对鱼进行药浴5~7小时;之后再使用瓜虫灵500mg/l对鱼药浴12小时。治疗1~2天后,对鱼体小瓜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这种方法原理是利用小瓜虫在外界渗透压变化之后会离开鱼体,而瓜虫灵可以有效杀灭游离在水体中的小瓜虫。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施用食盐之后一定要密切观察鱼体上的小瓜虫是否已经离体,观察小瓜虫离开鱼体后,再进行瓜虫灵药浴治疗。在治疗的几种方法中,此种方法非常快速有效。

5总结

5.1在饲养管理层面,一定要坚持做到“五消、四定”,即鱼体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水体消毒、饵料消毒。要对新进的鱼苗、鱼种一定要做严格的检查和消毒;放苗之前的鱼塘一定要清池暴晒;工具消毒之后也不要混用,一定要注意清理食场内的残余饵料;养殖水体过一段时间后,有机物质以及悬浮物质大大增加,水体恶化,需要定期消毒;饵料消毒是指生物饵料的消毒。加强养殖管理,坚持生态防病,营造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必须步骤。

5.2发现小瓜虫病之后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及时治疗。一旦幼虫再次钻入鱼体皮肤或鳃之后,药效就大为降低。此时,寄生在皮肤和鳃上皮组织内的小瓜虫在鱼体分泌粘液的保护下,很难被药物杀。所以适时杀感染期幼虫对防治该病是极其重要的。

5.3从鱼体增重和饵料系数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使用高浓度,高刺激性,对鱼体本身伤害较大的药物;尽量使用低浓度,低刺激,可以长时间多次使用的药物。坚持生态治病和健康养殖的方针。

5.4注意控制水温。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小瓜虫成虫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而在高温时,胞囊内孵出幼虫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囊壁厚度随水温升高而变薄。所以温度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控制病情的有利因素。

5.5小瓜虫对外界渗透压十分敏感,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一特性。利用食盐刺激小瓜虫离体之后再杀灭离体小瓜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办法。

摘要小瓜虫对集约养殖水体下的冷水鱼有很大的危害,如果在鱼种阶段患病后治疗不及时,会影响到成鱼阶段的饵料系数。采用普通的治疗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杀灭寄生在鱼体上的小瓜虫,本文对小瓜虫形态和生活史阐述之后,介绍了一种能有效杀灭小瓜虫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水产病害;冷水鱼;金鳟;小瓜虫

参考文献:

[1]忘记了。

[2]俞晓丽,甘西,梁万丈,徐德海 国外小瓜虫病的研究现状[j] 现代渔业信息综述2004.2

[3]黄玮,李安兴 鱼类小瓜虫病防治的新思考[j] 科学养鱼2004年第4期

[4]倪达书,李连祥.多子小瓜虫的形态、生活史及其防治方法和一新种的描述[j].水生生物学集刊,1960,(2):197-215.

[5]陈启鎏. 青、鲩、鳙、鲢四种家鱼寄生原生动物的研究:ⅰ.寄生鲩鱼的原生动物[j].水生生物集刊,1955(2):123-164.*

[6]黄琪琰.水生动物疾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1大连水产学院学报第20卷

[7]邓永强,汪开毓,黄小丽 鱼类小瓜虫病的研究进展(四川农业大学鱼病防治中心,四川雅安6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