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产业链-期原料药医药企业机会

首先了解什么是原研药和仿制药

原研药:一般也可以被称为专利药,是从千万种化合物层层筛选出的,在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批准审核之后注册上市的,一般原研药从研发到注册上市的时间需要15年左右,有些还不止,耗资也是数亿美元,这种药在专利期之前是不可以被仿制的。

仿制药:当原研药过了专利保护期之后可以被其它企业仿制,这类药物就叫作仿制药。

什么样的原研药适合开发仿制呢?

1、首先了解自己研发团队资源、融资成本、资源、领域等问题。

2、选择适应症患者基数大的,患者多的。

3、选择药物价格比较高的药物,因为仿制药进入集采之后,价格会压缩,利润空间变小。

4、首仿或者二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5、有技术壁垒,打破原研药技术壁垒。

现在各种疾病的仿制药都有需求量大的和需求量小的,但是最优先的还是选择价格比较贵的,主要还是要看药企的研发管线,药物市场有没有这样的销售线。

结合以上怎么分析市场,了解适合自己的仿制药?

可以用数据库分析数据,通过上市药品数据分析价格比较高的药物,适合自身药企研发管线的药物。

根据自己研发团队资源,领域,资本等选择仿制方向,提供仿制药立项、研发、临床、市场销售数据等,助力药物研发、立项。

什么样的原研药适合开发成仿制药

列如“肺癌”类药物,可以在全球药物研发中查询,临床或者上市等不同阶段的药物,包括药物研发代码、研发企业、适应症、治疗领域、靶点、研发阶段、工艺技术等信息,同时扩展药物的研发状态、关键性临床以及销售额信息,在研新药市场变化,了解研发趋势。

原研药物

在全球上市药物中了解不同地区国家,上市药物信息,为药物研究和使用提供参考比对。

上市药物

在药品销售数据中了解,全国医院和全国药店的销售数据,了解市场销售数据,分析市场,计算投入产出比。

药品销售数据

在一致性评价数据中能查询一致性评价数据,过评药品数据,仿制药参比制剂数据,了解选择参比制剂。

原研参比制剂

除了这些还能查询临床申报、药品注册、医药专利、集采、原料药等数据,全面助力与仿制药的研发,当然数据库中的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全球医药文献数据、药理毒理数据等也能助力于新药的研发,为生物医药领域提供研发上的、市场上的的数据支持。

目前国内仿制药行业不断增长,因为国家不断出台政策鼓励优质仿制药的研发和使用,确保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因为政策带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高质量的仿制药研发上市,很多药企也会把握这种机会,选择适合仿制药研发。

医药行业发展前途大嘛?

医药股票细分领域有原料药、化学制剂、生物制剂、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疗商业等多个旦陵领域。

一、原料药行业:VE,VA龙头新和成、VB5龙头亿帆医药、VB2龙头广济药业、VC龙头华北制药,东北制药等、VD3龙头花园生物、抗生素APA龙头联邦制药、皮质激素龙头仙琚制药。

二、化学制剂:肿瘤药龙头恒瑞医药、高血压沙坦普利类龙头华海药业、肝病龙头中国生物制药、肝素龙头海普瑞、多肽龙头翰宇药业。

三、生物制剂:三代胰岛素龙头甘李药业、二代胰岛素龙头通化东宝、血制品龙头华兰生物、疫苗龙头康泰生物(这个有争议,需细分品种)、单抗龙头复宏汉霖等(单抗比较分散,布局的企业多,海正生物,嘉和等)、生长激素龙头长春高新、抗过敏生物药龙头我武生物。

四、医疗服务猛悄:眼科龙头爱尔眼科、口腔龙头通策医疗、CRO全产业链龙头药明康德、临床CRO龙头泰格医药、生物CMO龙头药明生物、独立实验室龙头金域医学、体检业务龙头美年健康。

五、医疗器械:医疗器械产业链龙头迈瑞医疗、心脏支架龙头乐普医疗、POCT龙头万孚生物、家用医疗器械龙头鱼跃模知戚医疗、化学发光诊断试剂龙头安图生物、血液灌流器械龙头健帆生物。

六、医药商业:药店龙头益丰药房、分销龙头国药控股。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也是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是资本市场的长期信用工具,可以转让,买卖,股东凭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润,但也要承担公司运作错误所带来的风险。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

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转让、买卖,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

A股仿制药企业 能做仿制药的都有很大潜力

药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20世纪70年代,世界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3%,80年代为8.5%,90年代为7.5%,预计 2001年-2010年间仍可维持在7%左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间是发展最快的5年(年均增长率为22%),"九五"期间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7%)。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在18位~20位,属于中等水平。2001 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2770亿元,占我国GDP的2.9%; 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占我国GDP的 3.2%左右。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根据2001年全国换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统计,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是5146家,其中包括1700 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5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中,有生物制药企业 200余家、中药生产企业1100多家和化学药品生产企业4000 家左右。至2001年底,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 43万吨,位居世界第2;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000 余个品种;还有我国的传统中药,也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 40多种,总产量已达37万吨,品种8000余种。另外,我国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能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我国还可以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在内的医疗器械11000多个品种、规格;可以生产8大类1200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从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品牌发展情况看,由于企业过度发展,数量众多,基本药物严重过剩,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且著名药品品牌多数为境外品牌,其市场占有率高于国产品牌。从目前国内市场份额来看,"三资"企业产品占25%,进口产品占12%,国产品占35%,而大城市的大医院购进的"三资" 企业药品和进口药品高达60%~70%。可见,外资产品对中国医药币场有很大的影响。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省级中医院应用的药品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和西药的比例为3:3:4,地市级的比例为2:3:5,县级比例为1.8:3:6.2。2001年。在我国药品币场中,西药、中成药、其它保健品和生物制品所占的比例大概分别为60%、25%和15%。而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和国外企业在我国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1999年分别为43.0%。 29.0%和28.0%,2000年分别为47.1%、30.0%和22.9%。 2000年与2001年,"三资"企业、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在医院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分别为30%、23%、47%和43%、35%、 22%。另据统计,2002年,在我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中,医院销售与药店销售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20%,医院销售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

"一小"指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据统计,目前我国 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几乎90%为小型企业。2001年,国家500强大型企业中医药企业只有25家。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1年年销售额过50亿元的医药企业只有2家,过 20亿元的有10家,过10亿元的有23家,过亿元的有250家左右,其数量还不到医药商业企业总数的4%。

"二多"指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在我国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品种雷同现象普遍。以生物制药为例,仅α-干扰素就有深圳科兴、沈阳三生、安徽安科、天津华立达等10多家生产,IL-2则有9家生产。又如中药,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150余家企业生产。还有一些新产品,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复生产、盲目扩大现象也十分突出,生产企业都在50家以上,以致这些新产品供大于求。而像维生素C等老产品也出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导致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三低"指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来看,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耗时10年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5亿~10亿美元,我国至少也要2亿~5亿人民币。但我国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每年只有1000万~2000万人民币,加上制药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总计也不到医药工业产值的 1%,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7%都是仿制药,至2001年,我国自主开发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2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目前,我国仍主要以引进仿制为主。这种状况导致了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恶化,使企业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限制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一部份医药工业企业未能达到GMP标准,严重阻碍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推行GMP管理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车间达不到GMP要求,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不高,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不够科学、严格、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据统计,截止2003年1月,只有1464家生产企业获取1892张GMP证书,还有4000家左右的制药企业必须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通过GMP认证,否则只能被淘汰。而且已经通过GMP认证的少数企业。在执行标准时也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这不仅制约了药品质量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医药企业应该积极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准入市场的标准,依照GMP规范行事,以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我国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对药品实施20年的专利保护。应该承认,几十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已习惯了仿制别国药品,创新缺乏动力,创制新药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淡漠,使我们本来就少的一些创新成果,也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例如,我国医药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成功新化学药物青蒿素。该药是我国医药领域的重大发明,也是我国医药领域1998年以前唯一一个得到世界承认的自主开发的新化学药物,曾获得卫生部和国家科技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我国当时还不具备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条件,当青蒿素的研究论文发表后,国外企业立即对其进行了结构改造并申请了专利。本来是我国的发明变成了国外的专利,我国每年仅此一项就有2亿~3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又如,我国维生素C 两步发醇法制备技术的发明同样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明,却也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使1家本要用500万美元买下此项制备技术的外国企业在得知该技术没有申请专利后捡了个便宜,只花了几十元人民币就把论文买回去。几年之后,国外以这种低成本技术生产的维生素C向国际市场大量倾销,挤压我国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给我国造成极大损失,致使一些国内生产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协定来激励、保护、发展我国医药事业已成为我国制药企业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融资渠道单一,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四高":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目前,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由于银行十分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高技术投资的风险使银行慎之又慎。因而制药企业融资能力明显不强,资金严重短缺。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

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形,我国医药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药品购销各个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样产品由多个厂家生产,迫使企业纷纷采取高定价、高让利的促销手段。近年来,医院从药品销售企业进货的让利比例为药价的18%左右,而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进货的让利比例已高达25%以上。药品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药品价格持续攀升,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而企业也迫于币场压力,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市场竞争上,无力顾及技术创新。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无序竞争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再维持下去,我国制药企业将很难适应国际大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行业近20年来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跟上世界医药业发展的步伐,整个行业必须扩大规模,关、停一些小的制药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国家应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改变医药流通企业 "多、小、散、乱、差"状况,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趋势

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医药工业总值分别为392、 502、634、746、862、1060、1251、1400、1630、1946、2332、2700 亿元,年均增幅达19.5%;1990年~2001年每年的药品总销售额分别为151.42、176.67、208.13、231.34、373.91、464.04、 532.03、607.29.776.87.922.90、1084.5、1260亿元,年均增幅达21.7%。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增幅也达18.8%,高出国民经济增幅10多个百分点。医药行业"十五" 发展目标是: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2%左右。能保持如此高的发展速度,当然是有理由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市场需求增加的基本因素: 2000年,我国人口有12.95亿,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13.3 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而且2000年第5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60岁以上)人口接近1.3 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中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总数将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1.52%;2025 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数的17%;到2050年将超过4 亿,占总人口数的27%,并达到顶峰。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人口的老龄化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药品需求: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人均用药水平分别为13、15、18、 20、31、38、43、50、62、74、85、99元。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还很低,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额已在40美元~50美元之间。但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通过对广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药品消费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

用药结构渐趋合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及新的 "医改"方案的出台,将对我国药品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将可能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地位。疗效好、价格低廉是患者用药时必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因此,高城低价的药品销售量会继续增加,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也正在日趋扩大。目前,全国医药市场的批发、零售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医药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过去的5%提高到15%以上,少数地区已上升到20%~30%。预计这种势头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还将进一步扩大。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药品分类管理将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十分可观, 1990年为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1亿元),1994年上升至 10.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3.8亿元),4年内增长3倍多。 1996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升至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107.9亿元),已成为世界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国家。据统计,2001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已过240亿元,占药品销售总额的20%。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低于全球人均非处方药消费水平,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药疗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已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关专家预计,到2005年,我国的非处方药销售额可望达600亿元, 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销售市场之一。

药品价格渐趋合理

前几年,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比较严重,但今后几年这种现象将会基本扭转。受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药品价格近年来持续走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药品达200多个品种。中、西药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从1996年的8.8%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0.3%, 2001年为-1.5%,首次出现负增长。2002年,药品价格指数进一步降低,1月~3月分别为-2.7%、-3.4%、-3.7%。药品属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会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对行业而言销售量增长是否能抵消价格下降造成的销售收入减少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经济效益。从短期效应来看,价格下降的效应超过了需求增长的效应,确实对医药企业业绩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有些企业生产难以为继,有些企业不得不申请计委重新定价。据有关方面消息,国家计委正在就医药价格问题咨询各方意见,笔者认为不排除出台新政策的可能,而新的政策必然会充分考虑上几次降价的负面效应,最终使药品价格更趋合理,在老百姓受益的同时,医药企业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医药企业数量将大幅度缩减,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我国医药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企业将被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将不得不退出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版图"也将重新划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医药企业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已淘汰占制药企业总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2002 年可再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据有关专家预测,"十五" 以后,中国医药企业将减少25%-35%。国家对医药行业"十五"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目标也调整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 10个左右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总额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个~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到医药行业销售总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个左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今后几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将脱颖而出,它们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实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药市场结构继续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医药市场的经济结构多元化:按产值计算,医药行业中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国有经济从 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医药企业中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外国企业在我国药品市场所占份额1999年分别为43.0%、29.0%和28.0%,2000年分别为47.1%、30.0%和22.9%。国内药品市场在国有医药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各类型的集体经济、股份经济以及"三资"和 "合作"经济都在共同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医药经济结构,对活跃医药市场大有好处。

3.5.2医药市场的构成多层次化:它包括以招标为特征的开放性市场、以医药合同为基础的半开放性市场、以国家计划为基础的封闭性市场和以自由购销为特征的零售市场,都是以药品市场为导向,充分体现供求关系、价值规律。

药品需求多样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和保健食品购用量越来越大。有资金支持的购销者对高档药品、新药有特殊偏爱,而中、低层次的购销者仍占据大部分药品市场份额。在资金的投向上,购销者在产、供、销、研、用的方面有不同投入比重,构成了新的购销格局。如全国最近两年医药大类销售就呈现以下变化:老年人、妇女、小儿用药量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药量有所下降;新品种需求量上升,老品种需求量下降;保健药品、名特优成药用量上升,一般药材、成药用量下降;合资药用量上升,进口药用量下降。

医药现代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 12.5%。2002年1月~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 0.59%。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平均费用率只有3%~4%,平均商业纯利润率达到1%~2%。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近17000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家-6家。而我国12万家零售企业中,最大连锁店年营业额也只有5亿元。这种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纯利润率低、批发企业数量多而小的状况维持下去,如何面对外资的冲击?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这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商业企业的竞争,关键就在物流,高效率物流配送是商业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发展医药现代物流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与实施GSP和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要注意先进性和适用性并重,以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为支撑,必须是软、硬件兼备,而不只是建设大仓库。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快速发展现代物流,实行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降费增效"的目标。

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医药市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竞争市场已勿庸质疑。国内企业将面对大型跨国企业而不仅仅是国内其它企业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并加速国际化进程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就现阶段医药市场而言,竞争还刚刚开始,因为外资准入仍有诸多限制,国外商品进入还有关税壁垒。现阶段外商投资中国市场只能以合资、合作方式进行,并有投资比例限制,而国外同类药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因关税高导致价格偏高而丧失一定竞争力。几年后,上述情况将会改变。庞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吸引外国大公司巨资的不断投入,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基地,药品进出口贸易将急剧增长,药品价格悬殊的现象将荡然无存,医药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医药中间体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A股的医药板块最近有一个概念非常的火那就是仿制药,火的原因是能做仿制药的都是技术比较不错的,那么有哪些A股的公司做仿制药做的非常不错呢?接下来的这票文章就跟读者们简单的分享几家!

首先为各位读者们介绍的公司是力生制药,该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主要从事于化学药片剂、硬胶囊剂、滴丸剂、冻干粉针剂、水针剂、原料药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力生制药已经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产品口碑以及企业形象,其主打产品品牌“寿比山”如今也早已经深入人心。

其次带大家了解的公司是华海药业,这家公司是国内首家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实现规模化出口并在美国挑战原研专利的上市制药企业,并以原料药、制剂垂直一体化优势占据了大宗仿制药市场主要份额。原料药方面该公司也是国内原料药的龙头企业,同时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也处于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客户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特别是在心血管药物领域是全球主要的普利类、沙坦类药物的供应商之一。

最后为大家介绍的公司就是恒瑞医药了,公司搭建了一系列的研发平台并率先在国内申请了国际领先的抗体毒素偶联物ADC药物。截至目前公司创新的药艾瑞昔布、甲磺酸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马来酸吡咯替尼、卡瑞利珠单抗、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和氟唑帕利都已上市。目前获准开展全球多中心或地区性临床研究的项目有近20个,其中卡瑞利珠单抗联用阿帕替尼、氟唑帕利等重点产品已在国际多中心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以上分享给大家的就是几家在A股市场上非常有实力的制药公司,未来随着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在等着他们,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去对投资有用的帮助和启发吧!

市场上新型药物产量有限,造成医药中间体新产品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产品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医药中间体行业利润迅速下降。为此建议:①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向上延伸将自己使用的主要原料转为自行生产,如生产氨噻肟酸的主要原料乙酰乙酸乙酯、生产2-氨甲基呋喃乙酸的乙酰呋喃(或呋喃、糠醛)、生产三嗪环的甲基肼等。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对于一些特殊原料,可以起到避免关键原料垄断的作用。向下延伸即将医药中间体直接合成原料药,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将产品直接销售给制药公司。但向下游延伸投资较大,同时对生产技术要求较高,还要与原料药的使用厂家保持良好的关系。②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如河北金通公司的三嗪环,山东金城的氨噻肟酸,石家庄柏奇的呋喃铵盐,浙江横店的四氮唑乙酸,抚顺美强的AE-活性酯等特色品牌产品,业内影响力较大。③改进技术,节约成本医药中间体工艺路线长,反应步骤多,溶剂使用量大,技术改进潜力较大。例如可使用价值较低的原料代替价值较高的原料,如在氨噻肟酸生产中使用液氯代替液溴、在三嗪环生产中使用硫氰酸铵代替硫氰酸钾(钠)等;使用单一溶剂代替反应过程中的不同溶剂,对酯类产品水解生成的醇进行回收等。

国内医药中间体行业现已进入成熟期,早期几名技术工人就可以建工盈利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也不会出现类似氨噻肟酸一个基本中间体供应十几种药物生产的局面。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会不断出现对医药中间体的新的需求,如氨曲南类中间体需求量逐渐增大。但这些新产品还未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当前国内需求量比较大的医药中间体品种还是以氨噻肟酸、去甲氨噻肟酸及其衍生物等传统系列产品为主。新上项目的企业应慎重考虑,在拥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及与制药企业保持着良好关系的前提下,合理把握介入时机;此外,应对国内外同行及上下游的动态有很好的了解,未雨绸缪,占领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