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原料药研究发展史-植物原料药研究发展

烟台鲁银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植物原料药及各类制剂为主,是山东省最大的植物原料药提取基地。公司产品开发为先导,拥有自己的科研所和独到的专业技术,并且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发高、精、尖产品,形成了以普乐林、维脑路通产品为主的11种原料药8大剂型90多个品种的产品系列。主导产品普乐林注射液先后荣获中国药学会推荐产品、中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烟台市名牌产品等称号。公司的提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单体分离的技术方面有独特优势,其中葛根素纯度达到99%以上,曲克芦丁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传统中药多年以来,为人们的医疗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逐步改进提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在医药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也显露出一些存在的问题。

1.1 药材来源欠规范 中药讲究“道地”药材,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的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的加工炮制方法等都会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药效。当前,一些中药材没有集中的产地,多呈散在种植、采集与加工。有些中药的安全性、质量可控性、重现性和有效性等还缺乏完整可靠的科学数据,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中药质量标准不规范有待强化,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所以有关部门提出了强化落实GAP的议题。此外在中成药的命名上也不太规范,要着力解决同方异名,同名异方及同品种中成药地方标准问题。与此同时,在控制中药的重金属含量和除掉农药残留方面的问题也有待解决。

1.2 产品科技含量低 我国的药物进出口额中,中药占有一定的份额,而在中药出口中,中药材和初加工的标准提取物等粗制品出口却占了很大的比重。2000年据海关统计,我国医药进出口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进出口额达64亿美元,出口38亿美元,进口26亿美元,出大于进。而同期我国中药进出口总额为8.73亿美元,其中出口4.15亿美元,进口4.58亿美元,即中药进口已经大于出口0.43亿美元。从中药出口的结构看,纯中药材出口2.67亿美元,占64.3%,其余为中成药或提取物。原中药材出口占中药出口额的2/3,反映了我们出口的中药产品科技含量低,而进口的“洋中药”却多是价格昂贵的中成药,对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1.3 出口混乱多头化 我国在中药出口方面,由于受利益驱动影响和外贸权的下放,各自为战,各自为政,多渠道出口,有的外商还直接到中国来抓药源。由于大家都向国外出口中药材或标准提取物,互相之间恶性竞争,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有报道,银杏叶标准提取物在1997年时,颇受青睐,每公斤300美元。到了2000年仅三四年时间,价格就急剧下降到每公斤30美元。受提取物价格下降的影响,每公斤银杏叶的价格也由1995~1996年间的16元下降到1999年的5元左右,比较效益大幅度下降,使我国银杏集中种植区的农民和加工厂家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有些农民忍痛砍树。本来我们在银杏提取物的出口方面占据优势,供不应求。但现在却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打败了,自我落价扼杀了民族药业,拱手相让成全了外商。

1.4 传统剂型需改进 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的防病能力,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中药是我国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知识产权方面领先于世界的产品。天然药物近年来以其毒副作用小、价廉易得、疗效可靠和抗药性低而逐步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但我们的丸、散、膏、丹等剂型方式和质量标准跟不上形势要求。好药、好的疗效同样需要有好的包装和宣传,中药在与世界接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原料药材的不同来源,植物原料药中含有的不同组份,使对中药制品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面临很大的挑战。另外由于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中医用古老的亚洲哲学来解释中药的理论和功效,却很难被西方人所理解和接受,犹如**《刮痧》中所介绍的例子很有代表性。对中医药理论我们要“继承不泥古,发挥不离宗”,在传统剂型等方面要注重加以改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