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异噻唑有毒吗-苯并烯氟菌唑原料药生产企业有哪些
苯并烯氟菌唑防治瓜类病害安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苯并烯氟菌唑是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作用于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上的蛋白复合体Ⅱ,即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SDH)或琥珀酸-泛醌还原酶(succinateubiquinonereductase,SQR),导致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障碍,阻碍其能量代谢,进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导致其亡,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故苯并烯氟菌唑防治瓜类病害安全。
吡唑萘菌胺土壤活性
近年来,杀菌剂市场增长迅速。在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剂三大类农药的新上市产品中,杀菌剂显然更胜一筹,上市产品更多,而且有多个重磅产品横空出世。像巴斯夫的氟唑菌酰胺、先正达的苯并烯氟菌唑、杜邦的氟噻唑吡乙酮、陶氏益农的Inatreq等。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DHI)杀菌剂更是自成体系地迅猛增长,成为全球瞩目的一匹黑马。
在新上市的杀菌剂中,不仅拥有全新结构的化合物,更有全新作用机理的新产品,这显然让20多年无新作用机理化合物上市的除草剂望尘莫及。全新结构、全新作用机理、颇具市场竞争力的重磅产品等,成为推动杀菌剂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
农化公司对SDHI类杀菌剂情有独钟
氟唑菌酰胺、啶酰菌胺、苯并烯氟菌唑、联苯吡菌胺、氟唑菌苯胺位居前五,占SDHI类杀菌剂市场的80.2%。
近年来,杀菌剂市场增长迅速。在先正达、拜耳和巴斯夫等世界领先跨国公司的农药销售业绩中,杀菌剂都占据了最优势地位。尤其是巴斯夫,2015年,公司的杀菌剂占其农药销售额的45.2%,相对于除草剂和杀虫剂优势明显。
在各类杀菌剂中,各公司对SDHI类杀菌剂情有独钟。在全球销售额前20类农药中,SDHI类杀菌剂的增长最快,也许能解释这一现象。2015年,SDHI类杀菌剂的全球销售额为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14.9%,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9.8%。在该类产品中,氟唑菌酰胺、啶酰菌胺、苯并烯氟菌唑、联苯吡菌胺、氟唑菌苯胺等位居前五,它们占SDHI类杀菌剂市场的80.2%。
近日,中化国际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刘长令教授介绍了20多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杀菌剂品种。
氟唑菌酰胺
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是由巴斯夫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它对谷物、大豆、玉米和油菜上的病害具有优良防效,并具有非常优异的内吸传导活性。叶面喷雾和种子处理均可。其使用剂量为100~200g/hm2。2012年,氟唑菌酰胺上市,当年实现销售额0.95亿美元;2013年的销售额迅速增至2.10亿美元;2014年,进一步提升至2.85亿美元;2015年,继续攀升至3.90亿美元,并成功超越巴斯夫自家产品啶酰菌胺,成为SDHI类杀菌剂中的第一大产品。
啶酰菌胺
啶酰菌胺(boscalid)也是巴斯夫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03年上市。用于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其使用剂量为285~770g/hm2。2012年,啶酰菌胺的销售额为3.55亿美元;2014年为3.9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5年,其销售额有所下降,为3.30亿美元,从而将其在SDHI类杀菌剂中蝉联多年的首席地位让给了氟唑菌酰胺。
苯并烯氟菌唑
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是先正达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13年上市。苯并烯氟菌唑对亚洲大豆锈病防效优异;同时对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小麦全蚀病及小麦基腐病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小麦白粉病、玉米小斑病及灰霉病有特效;而且可以与多种杀菌剂复配,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2015年,苯并烯氟菌唑的全球销售额为2.30亿美元,在SDHI类杀菌剂中位列第三。
联苯吡菌胺
联苯吡菌胺(bixafen)是由拜耳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10年上市。用于防治叶斑病和叶锈病等,并有望成为杀菌剂抗性治理的重要品种。拜耳预计,联苯吡菌胺的年峰值销售额将超过4.3亿美元。2012年,联苯吡菌胺的全球销售额为1.00亿美元;2014年,翻番至2.00亿美元;2015年,其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5%,为1.95亿美元,但其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49.9%,在SDHI类杀菌剂增幅榜中排名第一。
氟唑菌苯胺
氟唑菌苯胺(penflufen)也是拜耳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12年上市。主要用于马铃薯、油菜、棉花、小麦和大豆等作物上的病害防治,种子处理。2012年,氟唑菌苯胺的全球销售额小于0.30亿美元;2014年销售额为1.30亿美元;2015年同比下降了7.7%,为1.20亿美元。
氟吡菌胺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是由拜耳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可有效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疫病等,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使用剂量为70~100g/hm2。拜耳在中国开发了氟吡菌胺与霜霉威盐酸盐的复配产品银法利(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25克/升霜霉威盐酸盐+62.5克/升氟吡菌胺),其对番茄晚疫病和黄瓜霜霉病防效很好。2012年,氟吡菌胺的全球销售额为0.60亿美元;2015年的销售额为0.50亿美元。
氟吡菌酰胺
氟吡菌酰胺(fluopyram)是由拜耳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12年上市。主要用于防治白菜黑斑病、葡萄灰霉病和大麦网斑病等;还可有效防治线虫,是SDHI类产品中唯一防治线虫的杀菌剂。拜耳在中国登记的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商品名“路富达”),不仅防治黄瓜白粉病,还灌根防治番茄根结线虫。2014和2015年,氟吡菌酰胺的全球销售额均为0.60亿美元。
pydiflumetofen
pydiflumetofen商品名为Adepidyn,开发代号为SYN545974,是先正达最新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先正达继吡唑萘菌胺、氟唑环菌胺和苯并烯氟菌唑之后开发的新一代SDHI类杀菌剂中的重磅产品。2017年,在阿根廷首先上市。pydiflumetofen用于小粒谷物、玉米、大豆和特种蔬菜等许多作物,防治灰霉病、褐斑病、菌核病等;还突破性地防治谷物上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如赤霉病等。据先正达预测,pydiflumetofen的年峰值销售额将突破7.50亿美元。
异噻菌胺
异噻菌胺(isotianil)是由拜耳/住友化学共同开发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2010年上市。主要用于育苗箱和种子处理,防治水稻稻瘟病。可以与吡虫啉、多杀霉素、噻呋酰胺等复配。使用剂量为100~300g/hm2。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2015年的销售额也<0.30亿美元,但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5.7%。
氟嘧菌酯
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是由拜耳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004年上市。主要靶标谷物上的茎基部病害,包括由壳针孢菌(Septoriaspp.)、镰刀菌(Fusariumspp.)引起的病害,云纹病、霉病和网斑病等。其适用期广,无论在真菌侵染早期如孢子萌发、芽管生长以及浸入叶部,还是在菌丝生长期都能对作物提供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孢子萌发和初期浸染最有效;同时具有优异的内吸活性和很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可作叶面喷施或者种子处理。使用剂量为125~150g/hm2。2014年,氟嘧菌酯的销售额为2.20亿美元;2015年的销售额为2.00亿美元,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4%。
肟醚菌胺
肟醚菌胺(orysastrobin)是由巴斯夫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007年上市。主要用于水稻,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恶苗病等。2014和2015年,肟醚菌酯的销售额均<0.30亿美元;2010—201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4.9%。
苯菌酮
苯菌酮(metrafenone)是由巴斯夫开发的二芳酮类杀菌剂,2004年上市。主要用于谷物和葡萄等,防治白粉病和全蚀病等。使用剂量为75~150g/hm2。2012年,苯菌酮的全球销售额为0.70亿美元;2015年的销售额为0.60亿美元。
pyribencarb
pyribencarb是由组合化学开发的肟醚类(或苄基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2012年上市。主要用于果树、茶树和蔬菜等,对菌核病、灰霉病有特效。其2012年销售额<0.10亿美元;2015年的销售额<0.30亿美元。
tolprocarb
Tolprocarb是由三井化学最新开发的酰胺类(或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2015年上市。主要用于水稻,防治稻瘟病。使用剂量为900~1,200g/hm2。2015年,tolprocarb的销售额<0.10亿美元。
flutianil
Flutianil是由日本大_化学公司开发的杀菌剂,2015年上市。主要用于果蔬,防治白粉病等。使用剂量为20~70g/hm2。2015年,flutianil的销售额<0.10亿美元。
氟噻唑吡乙酮
氟噻唑吡乙酮(oxathiapiprolin;试验代号DpX-QGU42;商品名“增威赢绿”)是由杜邦开发的首个哌啶基噻唑异_唑啉类杀菌剂,分子中含有4个杂环:_唑、噻唑、哌啶和吡唑;2015年上市。氟噻唑吡乙酮具有独特的作用位点和全新的作用机理,通过对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的抑制达到杀菌效果。其对卵菌纲病害具有卓越防效,主要用于果蔬,对霜霉病和晚疫病特效,微毒,用量极低。目前,氟噻唑吡乙酮主要用于喷雾,种子处理也是研发方向之一。2015年,氟噻唑吡乙酮的销售额<0.10亿美元,该产品有望成为杜邦的又一重磅杀菌剂。
mefentrifluconazole
Mefentrifluconazole(商品名“Revysol”)是由巴斯夫最新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预计将于2019年上市。Mefentrifluconazole是巴斯夫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产品,广谱、高效、内吸,具有铲除和保护作用,表现出优异的生物性能,有望成为高效控制病害的重要工具,并将用来减缓杀菌剂的抗性发展。研究显示,Revysol对许多难治的真菌病害具有杰出的生物活性,适用于世界范围内许多大田作物和特种作物,如玉米、谷物、大豆和经济作物等。Revysol比丙硫菌唑和氟环唑防效更好。
fenpicoxamid
Fenpicoxamid(商品名“Inatreq”)是由陶氏益农发现和开发的谷物用杀菌剂,是新型吡啶酰胺类谷物用杀菌剂中的第1个成员。Fenpicoxamid通过抑制真菌复合体ⅢQi泛醌(即辅酶Q)键合位点上的线粒体呼吸作用来发挥杀菌活性。这是一个新的靶标位点,它与其他所有谷物用杀菌剂的作用位点不同。因此,fenpicoxamid与现有任何谷物用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陶氏益农全球总裁及首席执行官TimHassinger先生曾说,公司新杀菌剂Inatreq将更加完善其杀菌剂产品组合。在壳针孢菌(Septoriaspp.)防治领域,Inatreq是业内第1个提供新作用位点的化合物。该产品将助推公司在欧洲市场销售额的提升,因为欧洲的抗性问题日益突出。
田间试验表明,在推荐用量下,Inatreq能有效防治谷物上的所有重要病害,如叶枯病和锈病等,持效期长。除谷物外,陶氏益农还试图将Inatreq登记用于其他作物,如香蕉等。陶氏益农期望2018年能取得fenpicoxamid的首个登记,并预测该产品的年峰值销售额将超过2.00亿美元,其所在市场的价值为15.00亿美元。
农药市场将持续增长?
新农药的创制难度越来越大
据刘长令介绍,1980年以来,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在起伏中增长。其中,1983年和2006年是历史上的两个谷点。
在2001—2015年的15年间,除2015年外,各作物用农药市场几乎呈现增长态势。其中,果蔬、大豆、谷物、玉米和水稻等是农药市场的前五大应用作物。
1996年以来,相对于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增长,转基因作物的增长速度更快。然而,据统计,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药使用量不降反增。像转基因棉花,虽然防治棉铃虫的杀虫剂用量下降了,但防治蚜虫和害螨的农药用量则有所增长。
2015年,在全球512.10亿美元的作物用农药市场中,除草剂仍为最大的产品类型。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及其他农药所占的份额分别为:42.3%、28.0%、26.8%和2.9%;销售额分别为:216.44亿、143.30亿、137.13亿和15.23亿美元。
刘长令认为,未来几年,农药市场依然会增长,预计2015—2020年,全球作物用农药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7%;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均将有所增长,2015—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2.6%、2.4%、3.4%。其中,杀菌剂的增长最快。转基因作物也将处于增长的态势中,2015—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5%。
新农药创制依然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资金投入,都是一个不菲的数据。
先正达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市一个新农药平均耗时9年,筛选14万个化合物,总投资2.60亿美元。
巴斯夫的统计数据表明,成功上市一个新化合物,平均要筛选14万个化合物,耗时10年,需资2.00亿欧元。
而phillipsMcDougall公司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新农药的研发成本进一步增至2.86亿美元,平均要筛选16万个化合物,历时11.3年。
总之,新农药的创制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后期的毒理学试验阶段,会淘汰掉相当多的前期筛选的化合物。目前,我国创制的农药品种约为50个,其中,杀菌剂20个,杀虫杀螨剂17个,除草剂7个,植物生长调节剂4个,抗病毒剂1个。
苯并烯氟菌唑中间体环境影响
2014年7月23日,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在我国临时登记了92%吡唑萘菌胺(isopyrazam,IZM)原药和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11.2%吡唑萘菌胺+17.8%嘧菌酯),有效期至2015年7月23日。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在我国登记用于黄瓜,喷雾防治白粉病,有效成分用量为146.25~243.75克/公顷。
吡唑萘菌胺是由先正达公司研发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亦为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含有4个光学异构体。其活性谱广、持效期长,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中以保护作用为主,田间试验也表现一定的治疗活性。它通过抑制病原菌线粒体膜中的复合物Ⅱ呼吸酶——琥珀酸脱氢酶而起效。
吡唑萘菌胺主要用于果树、蔬菜和谷类作物等。可有效防治小麦叶斑病(Septoria tritici)、褐锈病(Puccinia recondita)、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大麦网斑病(Pyrenophora teres)、云纹病(Rhynchosporium secalis)和Ramulariacollo-cygni等,有效成分用药量为75~125克/公顷。还可用于防治梨果上的黑星病(Venturia inaequalis)和白粉病(Podosphaera leucotricha),蔬菜上的白粉病、叶斑病和锈病,油菜上的菌核病(Sclerotinia)和黑茎病(Phoma),以及香蕉上的黑条叶斑病(Mycosphaerellafijiensis)等。主要剂型有乳油和悬浮剂。
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一样,吡唑萘菌胺亦为呼吸作用抑制剂,但其对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性品系病菌高效,尤其对壳针孢属(Septoria)真菌防效优异。该产品对小麦锈病和大麦锈腐病的防效均优于氟环唑,田间施药7周后仍表现出明显效果,其保护期要比三唑类杀菌剂长2周左右。
2010年初,吡唑萘菌胺在英国首先获得登记,当年还在爱尔兰和新西兰登记,同年在三国上市。2013年4月1日,吡唑萘菌胺在欧盟正式登记,有效期至2023年3月31日。在英国上市的吡唑萘菌胺62.5 g/L和嘧菌环胺187.5 g/L的复配产品Bontima,用于冬大麦和春大麦上的病害防治。与吡唑萘菌胺复配的有效成分还有:氟环唑(复配产品商品名Seguris,下同)、嘧菌酯(Reflect Xtra、Symetra)和苯醚甲环唑(Reflect Top、Embrelia)等。
吡唑萘菌胺属于先正达2009―2012年开发的4个新产品之列,这4个新产品分别为:谷物杀菌剂520(isopyrazam,吡唑萘菌胺)、种子处理杀菌剂524(sedaxane,氟唑环菌胺)、玉米和甘蔗田除草剂449(bicyclopyrone)以及杜邦公司的杀虫剂Cyazypyr(cyantraniliprole,溴氰虫酰胺),这些产品的年峰值销售额预计可达10亿美元以上。其中的氟唑环菌胺也为琥珀酸脱酶抑制剂。
2014年3月24日,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95%氟唑环菌胺原药和44%氟唑环菌胺悬浮种衣剂已在我国取得临时登记,有效期至2015年3月24日。44%氟唑环菌胺悬浮种衣剂登记用于玉米种子包衣,防治丝黑穗病,用药量为15~45克/100千克种子。
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英文商品名Solatenol)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又一个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它对亚洲大豆锈病具有杰出防效,持效期长,先正达就此产品与杜邦获第五届Agrow Awards最佳创新化学奖的杀菌剂oxathiapiprolin签署了全球相互授权协议,这是两公司继8年前关于啶氧菌酯和氯虫苯甲酰胺协议后的又一项技术授权协议。目前,苯并烯氟菌唑尚未在我国登记。
此前,拜耳和巴斯夫也在我国强势推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如拜耳的氟吡菌酰胺(fluopyram,年峰值销售额2亿欧元)、巴斯夫的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年峰值销售额4亿欧元)和啶酰菌胺(boscalid,峰值销售额超过3亿欧元)等。日产化学的噻呋酰胺由于专利过期更是在我国呈全面开花之势。
琥珀酸脱酶抑制剂类杀菌剂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单边上扬的漂亮走势。2011年此类杀菌剂的全球销售额为5.81亿美元,啶酰菌胺在其中拔得头筹。
先正达、拜耳和巴斯夫等世界农药巨头都参与了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研究与开发,该类杀菌剂必将以其杰出的性能成为继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后又一重要的产品类型,成为推动杀菌剂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
对水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根据查询苯并烯氟菌唑的危害性得知,苯并烯氟菌唑中间体泄露会导致空气严重污染,吞咽或吸入可致中毒,对水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苯并烯氟菌唑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能够紧密结合植物的蜡质层,缓慢渗透到植物组织中,通过干扰真菌细胞的正常呼吸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可抑制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