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倍他司汀静脉滴注配伍-盐酸倍他司汀静脉滴注一个疗程多长
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性聋。由于发病原因不明确,故治疗方面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目前,大部分学者和在临床上较为认可的治疗方法如下。
(1)扩张血管以增加内耳血运。
①山莨菪碱5mg,每日2 次,肌内注射,或10 ~ 15mg,每日3次,口服。
②倍他司汀8mg,每日3 次,口服。
(2)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可用10% 低分子右旋糖酐1000ml,静脉滴注,每日1 次,连续使用10 天。
(3)促进局部代谢。使用氧化酶和辅酶剂,促使病变组织的代谢恢复正常。
①三磷酸腺苷40mg,每日3 次,口服;或三磷酸腺苷40mg,每日1 次,静脉滴注。
②辅酶A 100U,每日1 次,静脉滴注。
③ B 族维生素类:维生素B1 20mg,每日3 次,口服;维生素B6 20mg,每日3 次,口服;复合维生素B,每次2 片,每日3 次,口服。
此类药物应继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之后或与之同时使用,用三磷酸腺苷类药物尤应遵循这一原则。B 族维生素可配合其他药物一并应用,不受时间限制。
(4)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①地塞米松针剂,每次20mg 加入500ml 低分子右旋糖酐中,每日1 次,静脉滴注。
②泼尼松5mg,每日3 次,口服;一周后逐渐减量。
(5)泛影葡胺。用76% 的泛影葡胺造影剂,静脉注射,每日1 次。
首次1ml,若24 小时内无头痛、恶心、皮疹等不良反应,以后每日10ml,直至症状消失为止。
(6)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10% 葡萄糖液500ml 之中,静脉滴注,每日1 次,连用10 日。
(7)高压氧吸入。用5% ~ 10% 二氧化碳混入90% ~ 95% 氧气中,吸入30 分钟,每日1 次,可改善大脑及耳内血管的血流量,有利于耳蜗螺旋器功能的恢复。
中医学认为突发性耳聋属“耳鸣耳聋”的范畴,其病机多为肝、脾、肾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或肝火上扰,痰火与气血瘀阻耳窍所致。
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温邪伤络型。耳聋耳鸣多因触冒风温毒邪(如患流行性腮腺炎、耳带状疱疹、流行性感冒等)之后而发,可伴鼻塞、咳嗽、咽痛,或眩晕、恶心、呕吐,或两腮肿痛、面瘫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治宜疏风清热,通络开窍。
方用通络聪耳散(经验方):柴胡10g,香附15g,川芎10g,辛夷12g,蔓荆子15g,金银花15g,板蓝根20g,通草15g,全虫10g,僵蚕10g,葛根15g,生甘草3g,石菖蒲15g。咳嗽者加桔梗10g,杏仁15g;咽痛者加牛蒡子10g,连翘15g;眩晕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15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5g,竹茹15g;面瘫者加白附子10g。水煎内服。
(2)肝火上扰型。耳聋突然发生,多因郁怒而发或加重,耳鸣声宏而粗,如风雷、如潮声或兼有耳闷闭塞感,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溺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宜清肝泻火,开郁通窍。
方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2g,栀子12g,黄芩15g,当归15g,柴胡10g,生地15g,木通15g,泽泻15g,车前子15g(另包),郁金12g,石菖蒲12g,甘草6g。咽干者加玄参12g,麦冬15g;便秘者加生大黄10g(后下)。
(3)痰火郁结型。耳鸣耳聋暴发,常因饮酒或过食厚味而发或加重,听音模糊,甚则闭塞无闻,耳鸣声如机器轰鸣,持续不减,并见头昏重,胸闷腹胀,咳嗽痰黄,时有恶心,呕吐痰涎;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火化痰,开郁通窍。
方用涤痰汤减人参:半夏12g,橘红15g,茯苓15g,枳实12g,竹茹12g,胆南星6g,石菖蒲15g,郁金15g,生姜3 片。方中若加入丝瓜络、路路通各15g,效果更佳。水煎内服。
(4)气血瘀阻型。耳鸣耳聋突然发生,头痛眩晕,耳周有麻木感,耳内有闭塞感;舌质有瘀点或紫暗,脉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方药用通窍活血汤加味:桃仁15g,川芎15g,木通10g,赤芍15g,红花6g,麝香0.5g(冲服),丹参30g,葛根15g,全虫10g,石菖蒲15g,生甘草3g,路路通15g。水煎内服。
(5)肾元亏损型。耳聋由轻趋重,耳鸣鸣声尖细,或如蝉鸣,夜间益著,多兼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治宜补肾益精,止鸣聪耳。
方药用耳聋左慈丸加味:熟地黄25g,怀山药10g,山萸肉10g,丹皮15g,泽泻15g,茯苓15g,五味子20g,磁石20g,石菖蒲15g,炒枣仁20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水煎内服。
(6)气血虚弱型。突发耳聋,多由劳累或忧思多虑而生,耳鸣鸣声尖细,头内或耳内有空虚感,头目眩晕较重,伴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治宜补中益气,升清通窍。
方药用益气聪明汤加味:黄芪30g,党参15g,蔓荆子15g,升麻6g,葛根15g,白芍15g,黄柏6g,石菖蒲15g,黄精20g,丹参20g,炒枣仁30g,当归15g,茯神15g,磁石20g。便溏者加苍术、白术各15g,砂仁10g;心悸怔忡者加五味子30g,煅龙骨30g。
以上各证型均可配合针刺疗法:取风池、风府、耳门、合谷等穴,强刺激,每次行针20 分钟,泻法。
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
1.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说明书: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 一次10~20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缓慢滴注,一日1次。没标明可加入含氯化钠溶液中,最好不用,出了事走不脱。
2.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和10%氯化钠注射液没有注明剂量,钠、钾浓度不好算。
3.从理论上讲钾、钠都是1价电解质,加在一起应该是不会发生反应的。
倍他司汀简介
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
张若曈 刘东方
本文从眩晕的病因病机、 中药治疗、 针刺、 穴位埋线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总结出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疗法多样,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1 病因病机
眩晕在中 医古籍中 已有论述,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认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 海论》 曰: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指出因虚致眩。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各有见解, 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 王清任则认为因瘀致眩。 李慧超等[1]认为眩晕之病, 以风、 痰、 瘀错杂者最为多见, 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肝风内 动, 痰阻血瘀, 气机逆乱, 上冲清窍以致眩晕。 郭志华教授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 认为该病多与饮食不节, 劳伤太过, 情志不遂, 房劳无度有关, 或因肝阴亏虚不能制约其阳, 或因脾胃亏虚而致气血不足, 或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充 [2] 。 张怀亮教授主张从风论眩, 认为风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直接致病因素, 既可外来, 也可内 生,同时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他邪而致眩, 风邪致病最为多见, 是外邪致病的先导 [3] 。 方显明教授则认为眩晕与“肝风”关系密切, 肝的阴阳失衡可致血虚、 携痰湿、致瘀血, 上扰清窍或脉络瘀阻, 血虚无以濡养清窍, 因此在治疗中 提倡 平肝熄风等治法, 巧用“风”药 [4] 。 华荣对临证经验进行总结, 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肝脾胃失调引起气机升降失常, 或外感邪气导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调理气机为治疗之关键 [5] 。 若脾胃气虚, 气血无以生化, 脑窍失养也可导致眩晕 [6] 。栗锦迁则认为痰湿为眩晕的最主要病因, 若脾运化失职, 清 阳 不 升, 浊 阴 不 降, 痰 浊 上 蒙 清 窍 则 发 为眩晕 [7] 。
2 中药治疗
2. 1 中药汤剂 历代的医学专著记载了许多关于眩晕的治法方剂, 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何庆勇遵循原方比例, 运用泽泻汤治疗眩晕, 疗效显著 [8] 。 段海辰提倡分型辨证论治眩晕, 因痰致眩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清震汤、泽泻汤加减; 因虚致眩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脾胃亏虚、气血不足者可用生脉饮合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者运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疗效显著 [9] 。厉启松等 [10]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治疗内 耳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 刘朝燕 [11] 选取 74 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 37 例眩晕患者, 总有效率达 97. 30% , 说明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临床辨证治疗中, 不但经方得到广泛应用, 自拟方也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天生等 [12] 自拟温阳利水舒经方治疗眩晕, 与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 总有效率达 96. 67% , 结果表明此方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可广泛用 于临床。 邓振兴等 [13] 观察益气定眩方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给予尼麦角林片, 每次 15 mg, 每日 3 次口 服; 治疗组给予益气定眩方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 98% 、73. 68% , 且治疗组 LDL-C、 血流平均速度较前改善明显, 说明益气定眩方治疗眩晕有较好疗效, 并能降低动脉硬化风险, 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袁兵等 [14] 自拟填精益气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 64 例, 治疗后患者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 眩晕症状缓解,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 2 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液是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的提取物, 有效成分浓度高,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眩晕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治疗眩晕的中药注射液大部分具有扩张血管、 抗氧化、 降低血黏度、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陈静等 [15] 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来评价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20 例患者, 治疗组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 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临床控制率和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黄芪补中益气, 可治气虚、血虚之证。 黄芪可降低血小板黏附, 修复血管弹性, 扩张血管, 具有改善血流速度的功效 [16] 。 葛军等 [17] 将 60 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参麦注射液治疗, 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 观察发现,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67% , 且无复发, 眩晕症状基本消失, 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 郑素平等 [18] 应用红花**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 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未发生异常, 且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以说明该药治疗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醒脑静对神经细胞的凋亡有直接影响, 可清除自由基, 发挥抗氧化作用 来达到治疗效果 [19] 。 董文韬等 [20]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和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发现, 醒脑静组总有效率95. 56% , 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 眩晕症状评分明显降低, 并且无不良反应出现。 因此,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张松青等 [21] 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眩晕患者 72 例, 治疗组总有效率(88. 9% ) 高于对照组(73. 5% ) , 并且 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王新琳等[22]为了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检索了 CNKI、 PubMed、 万方等数据库中文献发现, 与西药组比较, 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总有效率提高,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优于西药组。 血塞通注射液的化学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 改善微循环、 降血脂等作用, 从而使脑血流得到改善 [23] 。 该药物还能够抑制细胞钙的释放, 避免其内流, 以此改善患者脑部血液的循环效果。 秦星 [24] 将 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 例) 和研究组(52 例) ,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 结果表明, 研究组的眩晕程度评分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 3 中成药 中成药与中药汤剂、 中药注射液相比,具有服用方便、易于保存等优势, 适用于症状较轻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天舒胶囊以川芎、 天麻为主要成分, 对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疗效较好。 王琦等 [25]采用天舒胶囊治疗 30 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 对照组予氟桂利嗪治疗, 经过 3 个月治疗后,2 组患者的总眩晕发作次数、总眩晕时间及眩晕严重程度均降低, 治疗组降低更显著, 并且 2 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痰湿中阻型眩晕是眩晕中常见证型, 眩晕宁为中药制剂, 由泽泻、白术、茯苓、半夏、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陈皮、甘草等组成, 具有健脾利湿、 滋肾平肝的功效。 刘静等 [26] 探讨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 对照组患者予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眩晕宁片口服治疗, 治疗 10 d 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 , 后循环血流速度加快, 血供得到改善, 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缓解。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虚实兼具,证候表现虚实夹杂, 从单一病机论治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疗效。 谢颂扬 [27] 选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 与对照组(西比灵治疗) 相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 (97% ) 高于对照组 (68% )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流速度得到提升, 患者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3 针刺治疗
针刺是中医疗法的一部分, 具有起效快、 操作简单、不良作用小等优势, 更易被患者接受。 李静等 [28]探究针刺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 根据辨证论治, 针对气虚、阳虚型眩晕选用不同穴位,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眩晕症状缓解, 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向璟伊等 [29] 采用益肾活血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 40 例眩晕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 5% ,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曲良等 [30] 从虚论治眩晕, 以针刺囟会穴为首, 次针百会, 结合率谷、养老、 支正穴通达肝胆三焦, 中脘、 足三里等补益脾胃以补后天, 太冲、 太溪滋肝补肾,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钟林晓 [31] 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研究组 45 例患者针刺大椎、 颈夹脊、百会、风池等, 总有效率为 95. 56% , 说明针刺治疗眩晕效果显著, 并且操作简单, 安全性高。 吕 甜甜等 [32] 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精神性眩晕, 通过选取头部穴位使阳气通达, 配合躯体穴位, 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 的。 治疗组患者 DHI 评分、 HADS 评分均有改善, 并且优于对照组, 因此通过针刺可改善精神性眩晕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4 其他疗法
除了中药、针刺等治疗方法外, 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因其具有无创、 方便、 疗效显著等优点,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姚恒帽等 [33] 观察耳穴压豆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瘀血阻窍型)的效果,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 耳穴压豆治 疗, 治 疗后 研究组的 总 有效 率 为97. 06% (P 0. 05) , 且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减少。由此可看出耳穴压豆可以缓解眩晕症状, 具有康复快、效果显著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罗建等 [34] 研究电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 治疗组用电针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7. 8% (P 0. 05) 。 反映出电针治疗眩晕的疗效优于西药。 邓正明等 [35] 采用自 拟中药方对风池穴和翳风穴进行穴位贴敷的方式治疗眩晕,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1. 0% , 高于对照组的 89. 0% , 试验组DHI 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胡旭光等 [36] 探讨推拿与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4. 29% , 明显高于对照组, 推拿治疗能提高眩晕量表评分, 有利于患者恢复 健康 , 疗效优于西药组。张帅 [37] 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 其有效率高于针刺治疗组。 穴位注射法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李珍等 [38] 应用穴位埋线方法, 将医用羊肠线传入针管, 根据不同穴位和进针角度而决定该穴的实际进针点, 得气后边退针边推芯, 使线体到达穴位中心的肌层, 然后快速出针, 压迫或包扎止血,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3. 75% , 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作用 持久。 卢彩凤[39]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性眩晕, 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眩晕障碍评分降低, 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临床中小针刀与整脊手法联合治疗眩晕也十分广泛。 聂建军等 [40] 应用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 其疗效优于单纯整脊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效改善了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5 小结
眩晕的病因繁杂, 证候常有虚实夹杂,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中医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常以中药配合针刺、耳穴压豆、 穴位埋线等疗法, 取得了 显著的疗效。临床上一些眩晕患者经过西医治疗后效果欠佳, 中医的辨证论治则能发挥其优势, 但在临床观察中多为小样本试验或个案举例, 存在缺乏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未设立对照组等问题, 因此建立科学的试验设计, 寻找可行的观察指标, 确定疗效评定标准在今后的科研中需要引起注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倍他司汀说明书 4.1 药品名称 4.2 英文名称 4.3 倍他司汀的别名 4.4 分类 4.5 剂型 4.6 倍他司汀的药理作用 4.7 倍他司汀的药代动力学 4.8 倍他司汀的适应证 4.9 倍他司汀的禁忌证 4.10 注意事项 4.11 倍他司汀的不良反应 4.12 倍他司汀的用法用量 4.13 倍他司汀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4.14 专家点评 5 倍他司汀中毒 5.1 临床表现 5.2 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 倍他司汀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bèi tā sī tīng
2 英文参考betahistine [朗道汉英字典]
βHist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血管扩张药。主要扩张脑血管,能增加脑血流量及松弛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内耳血流量增加,又能抑制组胺的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内耳眩晕。
4 倍他司汀说明书 4.1 药品名称倍他司汀
4.2 英文名称
Betahistine ,Merislon
4.3 倍他司汀的别名倍他司汀二盐酸盐;抗眩啶;敏使郎;美克乐;培他啶盐酸盐;盐酸培他啶;盐酸培他司汀;西其汀;培他组啶;培他胺;倍他胺;倍他组啶;甲胺乙比啶;培他啶 ;Betahistine Hydrochloride;Betahistine Dihydrochlo
4.4 分类神经系统药物 > 脑血管扩张药物 > 其他
4.5 剂型1.片剂:4mg;
2.注射剂:2mg(2ml),4mg(2ml),20mg(500ml)(氯化钠)。
4.6 倍他司汀的药理作用为组胺H1受体激动药。体内外实验证明,能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具有扩张毛细血管、舒张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增加前毛细血管微循环血流量、降低内耳静脉压和促进内耳淋巴吸收、增进内耳动脉血流量的作用。还通过抑制H3受体,抑制组胺的负反馈调节。在改善微循环的同时,也能增加内耳毛细胞的稳定性,减少前庭神经的传导,增强前庭器官的代偿功能。扩张血管作用比组胺弱而持久,扩血管时不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 *** 胃酸分泌作用很小。也可增加颈动脉血流量,扩张毛细血管前小动脉,促进脑微循环,对动脉血压的改变及对平滑肌的影响尚未观察到。其特点是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和前庭及内耳血流量,减轻膜迷路积水,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和耳闭感等症状。此外,也有抑制组胺释放的抗过敏作用。
4.7 倍他司汀的药代动力学口服给药约3~5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口服后吸收很快且完全,在肝脏广泛代谢,口服给药后绝大多数的倍他司汀在3天内以代谢物的形式从尿液中排出体外,母体药物t1/2为3.5h。
4.8 倍他司汀的适应证用于梅尼埃症(内耳眩晕症)、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部外伤或高血压所致的 *** 性眩晕,对各种原因的头痛均有缓解作用。另外,对褥疮也有明显疗效。
4.9 倍他司汀的禁忌证嗜铬细胞嗜铬细胞瘤患者及对倍他司汀过敏者禁用。
4.10 注意事项1.对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
2.肝脏疾病者慎用。
3.如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
4.11 倍他司汀的不良反应可有口干、恶心、胃部不适、心悸、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4.12 倍他司汀的用法用量1.口服:每次4~8mg,每天2~4次,每天最高量不超过48mg。
2.肌内注射:每次2~4mg,每天2次。
3.静脉滴注:每天20~40mg,每天1次。
4.13 药物相互作用服用抗组胺药可阻滞倍他司汀的部分或全部作用。
4.14 专家点评倍他司汀为组胺H1受体激动药。其特点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和前庭及内耳血流量,减轻膜迷路积水,从而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耳闭感等症状。此外还有抗过敏作用。
5 倍他司汀中毒倍他司汀(培他组啶、培他啶、甲胺乙吡啶、抗眩啶)为组胺类血管扩张药。主要扩张脑血管,能增加脑血流量及松弛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内耳血流量增加,又能抑制组胺的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内耳眩晕每次4~8mg,2~4/d。大鼠口服LD503.04g/kg。[1]
5.1 临床表现[2]
1.不良反应如恶心、头痛、食欲缺乏、心悸。
2.中毒表现可诱发或加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诱发或加重嗜铬细胞瘤患者病情。
5.2 治疗倍他司汀中毒的治疗要点为[2]: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