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杧柄花素的作用有哪些作用-刺芹百度百科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婴儿性别与孕妇在怀孕之前的饮食习惯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但一些专家说,这一发现还需接受进一步研究的检验。

这项研究由牛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科学家共同完成。他们对英国700多名首次怀孕的女性进行了调查,请她们提供受孕前的饮食记录。结果发现,在怀孕前日常摄取含热量较高食品的孕妇中,56%的人后来生了男孩,而摄取含热量较低食品的孕妇生男孩的比例只有45%;怀孕前每天早餐吃谷物的孕妇中,59%的人后来生了男孩,而很少吃或不吃早餐的孕妇生男孩的比例只有43%。

人类基因组的发现使得性别选择成为可能,性别控制(sex control)通过人为地干预,按人们的愿望繁殖所需性别后代的技术。性别控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即受精前的性别控制和胚胎性别鉴定,主要指分选X与Y精子,在受精时便决定了性别;胚胎性别选定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取得突破,应用染色体精子分离优选技术「Cssot」扩增SRY序列进行牛胚胎性别鉴定获得成功。SRY(Sex 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基因经克隆后被认为是Y染色体上的睾丸决定因子,性别分化的诱发和决定都受性别决定因子SRY的支配。在性别选定这一技术中最主要的是取样的问题和操作时间问题,这些是影响胚胎性别选定的主要因素......

必喜宝--染色体精子分离优选「Cssot」的出现,给受精前的胚胎性别选择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这是一种具有精子染色体高度选择性的HMPc类作用物质,这种物质在性腺器官起作用,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低浓度下 即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男性精液中分别有携带X染色体(生女孩)和Y染色体(生男孩)的两种精子,而携带X的精子的重量略重于携带Y的精子。通过微小的质量差别,必喜宝可以通过抑制X或Y精液的活力作用,从而达到令Y精子还是X精子与卵子完成受精活动。目前 用必喜宝对精子的分离准确率已经达到了女孩的90%和男孩的90%。

必喜宝有明显和PGD试管技术的区别,因为它更符合人们自然生育的伦理观念。

Cell decoding公司在2006年发展这种产品,包含了多种植物源精萃成分,主要有:豆胚芽异黄酮(English name:Soybean Isoflavones P.E);红车轴草异黄酮(Trifolium Pratense L.);鹰嘴豆芽素B(Formononetin);刺芒柄花甙(Sission)...等。

EMEA审核的多项A级临床数据证明了必喜宝有效性与安全性,已被医生,药剂师,卫生专业人员广泛接受.......并在医学杂志上发表。

甘草酸的概述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丰城鸡血藤中刺芒柄花素。以乙腈—0.1%甲酸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经反相色谱柱Spherisord ODS(250mm×4mm,5μm)梯度洗脱分离后进行质谱分析,采用正负电喷雾离子源同时进行信号采集。经HPLC/MS定性确证,丰城鸡血藤含有刺芒柄花素。方法的线性范围为6.0~126.0μg/ml,检出限(S/N=3)和定量下限(S/N=10)分别为0.8和2.7μg/ml,加标回收率为99.6%~104.3%。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丰城鸡血藤中刺芒柄花素分析测定。

采用正交试验对刺芒柄花素的提取条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 甲醇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40(g∶mL),85 ℃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常春油麻藤中刺芒柄花素含量为0.038 12%。结论 本研究优化确定了常春油麻藤中刺芒柄花素的提取方法。

大豆异黄铜是什么用的?

甘草作为一种常用中药,已被人们接受和使用,其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类黄酮、后幕比檀素、刺芒柄花素、槲皮素等。具有解毒,抗炎,镇咳,抗肿瘤,抗溃疡,抗菌等作用。同时,甘草甜素对艾滋病病毒具有抑制增殖作用;甘草次酸对骨髓瘤及腹水肝癌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具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甘草素、异甘草素具有抗溃疡和解痉作用;甘草黄酮类尚具有抗氧和抑菌作用。

国家药典认定的甘草药材原植物有三种,即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和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其中以甘草分布最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甘草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利用甘草治病的记载,距今己有2500多年。

东汉《神农本草》称甘草为“美草”和“密甘”,列为上品。中医药认为:甘草味甘、平,是补脾益气,止咳祉疾,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解毒的良药。美国FDA将甘草提取物列为安全无毒物质。科学研究证明,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和黄酮类甘草甙(甘草甜素)。甘草提取物是一种具有抑菌、消炎、解毒、除臭等多种功能的添加剂

异黄酮(isoflavones)是植物雌激素的一类,以大豆中含量最为丰富,主要有大豆苷原 (daidzein)和染料木黄酮(geinistein)两种,它们结构与雌激素相似,为含有芳香环的非类固醇化合物。大豆异黄酮在大豆中通常以没有活性的糖苷结合形式存在,只有经肠道菌群的葡萄糖苷酶分解后,形成非糖苷型异黄酮才具有生物活性。自然界中,鸡豆黄素A(biochaninA)和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分别是大豆苷原和染料木黄酮的前体,这两种前体在肠道菌群作用下转化成大豆异黄酮:染料木黄酮可进一步代谢成对甲基酚,大豆苷原则可分解成活性更强的雌马酚(equol)和邻上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DMA)。未被肠道菌群分解的结合型异黄酮个易被吸收,直接从胆汁分泌入肠道排山体外;去糖苷型的异黄酮经肝肠循环代谢,可与糖苷重新结合形成无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由于大豆中异黄酮含量受大豆种类、产地、收获季节以及真菌感染和加工过程的影响,冈此人群的摄入量差异很大。日本居民异黄酮平均摄入量约为20~30mg/d,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居民的异黄酮摄入

量较低。由于影响异黄酮代谢的首要因素是大肠的肠道菌群,其它诸如性别、膳食脂肪和纤维以及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对异黄酮代谢也会有个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即使异黄酮摄入量相同,不同个体血浆异黄酮浓度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是导致不同地厂研究者研究结果不同甚至相反的原因之一。

大豆异黄酮带有两个或三个羟基和芳香环,此结构相对稳定,易于通过细胞膜,并利于和受体蛋白以及酶结合。与雌激素相似的结构特点使异黄酮能够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从而表现出雌激素活性和抗雌激素活性。异黄酮对机体健康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作用,大多数是由这两个重要的生物活性决定的。至于异黄酮在细胞和体内最终表现为何种活性,主要由其局部浓度、内源性雌激素水平以及组织器官的ER水平决定。异黄酮的雌激素活性很弱,一般仅为雌二醇的 1000-300000;异黄酮浓度较高时,可与雌激素竞争ER,从而表现为抗雌激素活性。大豆异黄酮的其它生物学活性包括:抗氧化活性、抑制细胞增殖和分化、抗血管生成、促进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合成等。

大豆膳食对疾病发病率的影响引起人们对大豆异黄酮与人类健康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亚洲人(尤其是日本人)乳腺癌、心血管疾病、更年期潮热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等国,尽管这种差异被认为与欧美的高脂膳食和亚洲的高纤维膳食密切相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植物雌激素(或大豆异黄酮)在这些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愈来愈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大多数学者认为大豆异黄酮摄人的差异是导致上述疾病发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试验、动物实验以及体外实验,均已证实了大豆异黄酮在女性心血.管疾病、乳腺癌、更年期潮热、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和预防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卵巢机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合成与分泌不足,雌激素的下降会导致脂肪和胆固醇代谢夫常,使绝经女性“脂和胆固醇升高而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亡率增加。据统计,绝经女性冠心病发病率较绝经前增加2~:3倍,绝经女性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ERT)后,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性下降:35%~50%。研究表明,只有雌激素活性的大豆异黄酮在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美国40~69岁女性的冠心病亡率是日本同年龄组女性的8倍。作者对资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发现,大豆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率的降低作用可能是引起上述亡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对l洲和发达的工业国家的冠心病亡率进行比较也得到相似结论。但由于亚洲和欧美等国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尚不能排除其它因素或食物成分在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冈此在流行病学方面,仍存在不同意见和需进行深入研究之处。

临床试验、动物实验以及体外实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肯定了大豆异黄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人群膳食干预试验发现血胆固醇正常的女性每天摄入45mg的异黄酮后,可使血.胆固醇下降。Potter等对66名高胆固醇血症的绝经女性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试验,试验组每天服用40 g大豆蛋白,结果发现血浆总胆同醇下降了约0.40mmol/L,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上升了0.065mmol/L,实验结束时总胆固醇与HDL之比下降0.5。此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Anderson等对38项大豆异黄酮与血脂或胆固醇关系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发现有34项研究证实大豆异黄酮的降血脂作用。在这些试验中,大豆蛋白平均摄入量为479/d,而血清总胆固醇平均降低了0.59mmOI/L(9.3%)。AYlthOYly研究小组利用猕猴研究大豆蛋白对高脂膳食诱导的心血管疾病血脂指标的影响。雌性猕猴被分成3组,1组饲料以酪蛋白为蛋白质源,11组饲料以去掉异黄酮(乙醇提取)的大豆蛋白为蛋白质源,Ill组饲料以大豆蛋白的粗提物为蛋H质源(相“1于每人每天143mg异黄酮)。部分实验结果列于表 l,可见含有异黄酮的大豆蛋白可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并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本实验小仅为大豆异黄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保护作用提供了证据,而且也证明大豆蛋H中发挥降脂作川的成分是异黄酮。最近20年,研究者对大豆异黄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AnthOYly等认为其作用机制是多元性的,目前较成熟的机制有如下几种:

(1)LDL受体调节。大豆异黄酮可使LDL受体发生上调(up-regulat。on),增加 LDL受体活性,从而促进胆固醇的清除;(2)抗氧化特性。体外研究表明,大豆蛋白具有降低LDL颗粒体积和保护LDL过度氧化作用,异黄酮通过这种作用可降低LDL颗粒在冠状动脉壁上的沉积,从而减少粥样硬化的发生率;(3)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细胞培养发现25mm/l的染料木黄酮可降低基底纤维生长因子(bFGF)以及纤维蛋 H溶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这种细胞的增殖在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抗血栓生成作用。酪氨酸蛋白磷酸化与血小板活性密切相关,染料木黄酮通过对酪氨酸激酶的抑制作用而降低血小板内酪氨酸蛋H磷酸化,进而导致血小板活性降低,使其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和聚积减少,阻止粥样硬化的发生。但Nakashima等通过研究则认为染料本黄酮和大豆苷原可以阻止血.栓素AZ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导致血小板对异黄酮无应答。所以这一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最近有的学者开始关注脂蛋H(a)ILP(a)」在异黄酮保护机制中的作用。LPb)是一种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子,个受一般膳食、药物治疗的影响,但绝经女性使

用雌激素治疗后,该物质浓度则显著下降,冈此根据大豆万原和染料木黄酮的雌激素活性以及可与ER结合的特性,有的学者推测异黄酮可能会通过降低LP(a)来减少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当然这需要研究来证实。转化生长冈了 pl(TGF 61)异常降低也是冠心病发生的危 险因素,染料木黄酮可诱导TGF pl的生成,因此该途径也被认为是异黄酮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

乳腺癌

有关大豆摄入量与乳腺癌发病率的流行病大学调查很多。Ingram等通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豆浆的摄入量与乳腺癌的发病率呈负相关:移居美国的日本人和中国人,其乳腺癌发病率仍低于美国本十居民,这可能与前者中期的大豆摄入虽高有关:WU等对 1990年后在不同国家进行的4项病例一对照研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无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在亚洲等国,随着居民每天大豆摄入量或每年豆制品消费次数的增加,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呈下降趋势。该结果为大豆在乳腺癌发病率中的作川提供了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给大鼠喂饲含大豆蛋白的饲料,然后暴露于化学致癌物,发现大豆蛋白可以阻止肿瘤的生成,但当用乙醇除去大豆蛋白中的异黄酮后,这种肿瘤抑制作用消失。研究证实,染料木黄酮和大豆苷原可以抑制7,12一二甲基苯葱诱导的DNA加合物的生成。Lamartiniere等的研究结果对大豆异黄酮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更具说服力。研究者以新生大鼠为研究对象,每人喂以染料木黄酮给以7,u一二甲基苯愈后,发现染料木黄酮可以延长癌发生的潜伏期,并对大鼠成年后乳腺癌的发生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这一结果表明早期接触异黄酮有利于后期的癌症预防,这也可以作为解释移居美国的亚洲人(早期大豆异黄酮摄入量高)乳腺癌发病率仍低于美国本土人的原因。

多细胞系培养实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异黄酮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大豆异黄酮的抑癌机制。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豆异黄酮(主要是染料木黄酮)的抗癌机制涉及到雌激素受体依赖性和非雌激素受体依赖性。在体外实验中,用的最多的是人类乳腺癌细所(MCF-7)系。该细胞为 ER阳性,雌激素或具有雌激素作用的化合物作用于该细胞可产生联异性反应。通过MCF-7细胞培养发现染料木黄酮低浓度时可促进细胞增殖,但当染料木黄特酮浓度大于 I0mmol几时,则表现为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而且当染料木黄酮和雌二醇同时存在时,前者可竞争性结合于细胞核上的ER,从而避免雌二醇与DNA形成诱变性加合物。这些研究说明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是通过ER途径介导的。但另有研究表明,2.SX 10-5~IX 10-4mol几的染料木黄酮可表现出对 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作者认为这一浓度范围正好处干酪氨酸激酶和 11型 DNA拓扑异构酶抑制浓度范围之内,酪氨酸激酶与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类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囚了等细胞因子的受体密切相关,它们在细胞增殖和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异黄酮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使癌细胞增殖受阻;染料木黄酮也可通过抑制11型DNA拓扑异构酶使癌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的DNA链断裂,使癌细胞亡。染料木黄酮这种通过干扰受体后信号通路和 DNA功能而发挥的抑制作用是非 ER依赖的。染料木黄酮可干扰EZ的活性,降低ERmRNA的表达,并可使机体对内源性雌激素的反应性下降,这种抗雌激素作用也是其抗癌机制之一。

染料木黄酮具有抗氧化和抑制过氧化物生成的作用。在人类多型核淋巴细胞(PMNS)和 HL-60细胞内,染料木黄酮可强烈抑制由肿瘤促进了12-0一酚佛波醇一13一乙酸酯(TP)诱导的H202生成,其抑制作用在1~15mmol几浓度范围内呈现量一效应关系;染料木黄酮对HL-60细胞超氧化阴离子的产生也有抑制作用。由于过氧化物是诱发癌症的有害冈素,因此,染料本黄酮的抗氧化作用也是其抗癌机制之一。

研究表明,染料木黄酮可影响激素代谢酶的活性。芳香酶是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酶,而17β雌酮脱羟酶是雌酮向雌二醇的转化酶,染料木黄酮通过对这些代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可使细胞内雌酮和雌二醇浓度降低,从而阻止雌激素在细胞内形成DNA加合物,达到抑致癌发生的目的。同时,通过这种酶抑制作川,大豆异黄酮也可使体内的雌激素代谢物种类和含量发生变化,Xu等进行的一项人体试验证实了这一点。给 12名绝经前女性服用相当于10、15、129mg/d大豆异黄酮的大豆蛋白,持续100后,发现尿中的4(OH)EI、4(OH)EZ和 I6(OH在 等雌激素代谢物的浓度显著下降,而上述代谢物可与DNA生成加合物,具有遗传毒性,被认为是乳腺癌的危险因子。根据此结果,Xu等认为影响体内雌激素代谢也是异黄酮抗癌的机制之一。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异黄酮的促进SHBG合成以及延长月经周期的作用,也是其可能的抗癌机制。

绝经后潮热症状及骨质疏松

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一系列以潮热出汗为特征的更年期症状。骨质持续丢失是衰老的自然过程,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较男性高,其中主要原因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快速下降,从而加速骨质丢人。由了破骨细胞上有ER,雌激素可以与ER结合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限制骨吸收,有利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有25%的更年期女性主诉有潮热出汗症状,但在北美这种女性则高达85%。WHO对日本和欧美绝经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进行比较,发现日本骨质疏松和髓骨骨折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等国。近10年来,各国家学者进行大量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试图找到大豆摄入量与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和潮热发生率之间的关系。Albertazzi等对104名绝经后女性进行了膳食干预试验,给受试者每大服用 609大豆蛋白,持续 12周。最后发现有的%的患者潮热症状消失,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对绝经女性潮热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另有一些人体实验同时观察了大豆蛋白对阴道细胞学和潮热症状的影响,但结果不尽一致。这可能与实验地区、受试人群、大豆制品的形式以及试验时间有关。对于大豆异黄酮与骨质疏松关系的临床实验很少。最近Potter对绝经后高胆固醇血症妇女进行了一项膳食干预实验。66位女性分为3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每天摄入56mg异黄酮,另一组每天摄入90mg异黄酮。持续60 X后测定受试者第l~4腰椎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结果发现,每天摄入90mg异黄酮的受试者骨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增加了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临床用异丙黄酮(ipriflavone)来降低绝经期骨丢大是异黄酮与骨质疏松关系的另一有力证据。异丙黄酮为合成异黄酮,它可作为急性卵巢功能缺陷的治疗药物,每人服用200~600mm能有效增加骨质含量、减少骨质丢失,这可能与其在肠道内被细菌转化成包括大豆苷原在内的许多代谢物有关。在异黄酮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上,目前主要集中在以去势大鼠为模型的动物实验上,大量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的作用。上面所述的慢性疾病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另有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对非激素依赖性疾病或损伤也有保护作用。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特性可保护DNA免受紫外线损伤,可避免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脏损伤,对11型糖尿病的肾功能和蛋白尿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综上所述,大量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以及体外实验均证实了大豆异黄酮对女性慢性疾病的保护作用。勿容置疑,增加大豆及大豆制品的摄入有益于人体健康。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绝经女性的健康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用ERT来治疗与体内雌激素低下有关的疾病会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而且绝经女性个愿接受ERT,因此大豆异黄酮在女性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在大豆异黄酮与疾病关系上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到目前为止,对大豆蛋白对血胆固醇的作用仍存在相反意见:对于异黄酮与癌症的关系,个能仅从人类细胞株实验和动物实验外推到人体,仍需进行更多的人体干预交验。而对于大豆异黄酮与潮热和骨质疏松的关系需要更多人体实验来进一步证实,对其机制也需深入探讨。而且大豆异黄酮与其它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尚未见报道,每日推荐量也未最后确定。因此对了大豆异黄酮的作用及其机制仍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